“哼,居然称他们为神使大人?”薛凌山愤怒地指着李忠道:“你倒是说说,这个‘大人’是何人所封?”
李忠自知失言,在皇帝面前将神宫的人称为大人,确实不妥,都怪平时喊顺口了,一时之间改不掉。
心虚的内务部总管低头不语,同时对身边的同僚使了个眼色。
旁边那人心领神会,替李忠开脱道:“陛下,李大人一时口误实属不该,但他的本意却是一心为陛下和黎民考虑。据臣所知,神宫在黎国口碑甚好,不仅每月按时缴纳税赋,且时常接济贫苦百姓。以臣之见,我夏国大可效仿黎国,允许神宫商铺入驻,如此一来,朝廷、百姓、神宫三方受益,臣郭谦斗胆替民请命,请陛下恩准!”
郭谦刚刚说完,马上就有四五人上前帮腔。
“臣黎松附议!”
“臣韩志附议!”
“臣柳文才附议!”
薛凌山凝目望向殿内大臣,朗声道:“还有谁附议的吗?”
众位大臣纷纷低下头来,不敢看皇帝的眼睛。
“既然无人附议,那朕便来说说这件事情吧!”
薛凌山的目光在大臣们脸上一一扫过:“不可否认,神宫的商品确实不错,但是,他们牢牢地掌控着独特配方和生产工艺,密不向外公开。如果朕真的允许神宫的商铺入驻,那么我夏国的同类商户,将会面临破产,我夏国的传统商品,将会面临着滞销甚至无人问津的局面,届时货物砸在手里,他们的生存将成为又一道难题,这个问题你们可曾考虑过?如果神宫真的如你们所说的那么无私,那么他们为何不肯公开配方,为何频繁拉拢甚至贿赂我夏国官员,用意何在?”
“你们说神宫在黎国为民造福,事情真的是那样吗?朕敢肯定,黎国皇帝这十多年来,做的最后悔的一件事情,就是当初没有遏制神宫,以致神宫在黎国大肆拉拢人才,而他们军队里,却连基本的大夫和军械师都配备不齐。”
“更可怕的是,神宫利用在黎国赚到的银子,施以小恩小惠拉拢黎国百姓,一旦政局不稳,神宫就会蛊惑这些平民向朝廷发动舆论攻势,甚至起兵造反都有可能。”
“因此,朕奉劝诸位,不要随意接受他人的糖果,一旦吃了人家的糖,或许他们连你的血都给喝掉!”
大臣们听完薛凌山的话,俱都沉默不语,有些大臣虽然嘴里没说话,但私下里却在相互挤眉弄眼,互相传递讯号。
薛凌山平静地凝视着殿内的大臣们,这些大臣要么是各部官员,要么是统领一方的百姓父母官,这些人里有多少是真心为国,又有多少一心为已,又有多少人一心为神宫,薛凌山无从辨别,仅从他们的谏言或表象,很难分辨出谁忠谁奸。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皇帝,薛凌山只能以大局为重,一边排查异己,一边稳固朝政,同时还得处处堤防神宫使阴招,前几日公主遇险,不就是神宫蓄意所为么?
一名老臣见宫殿内气氛沉闷,从袖里取出一份卷轴举过头顶,朝薛凌山行礼道:“陛下,帝都城墙年久失修,老臣特意命工匠设计了翻新方案,请陛下过目。”
内侍接过卷轴,呈至薛凌山面前,薛凌山看了之后,愤怒地将卷轴扔到一边。这份城墙翻修方案表面看起来思路清晰,然而并不适用,城墙和走廊上添加了许多华丽的装饰,但却极大的压缩了箭塔和盾牌兵的位置,这样的城墙,很容易就会被人攻破。
这名老臣眉头一皱,对皇帝扔掉卷轴的举动非常不满。
“老臣一心为国,陛下何故如此?”
此人名叫贺陆,是两朝元老,门徒弟子甚多,在朝中颇具威望。
薛凌山自觉态度过激,和颜悦色道:“贺阁老为国之心,朕从未怀疑,只不过这份图稿有些问题……”
“既然陛下不满意,直接否定即可,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将图稿扔弃,不知道的还以为老臣做了什么大逆不道之事呢!”
“爱卿言重了!”薛凌山抚慰了一句,解释道:“这份图稿设计虽然完整,但过于看重整体美观,而忽略了战略防御部署,譬如箭塔太少且间距过大,如果一旦战事爆发,很容易就会被人攻破城池,后果不堪设想。”
薛凌山的话,令贺陆稍稍不喜,反驳道:“陛下,如今天下一派太平,我夏国更是一片昌盛繁荣之象,陛下先是担心神宫图谋不轨,现在又怀疑翻修城池会被敌人攻破……老臣冒死问一句,陛下您是不是过于谨慎了些?”
贺陆说完,立即有门生附和道:“陛下,臣觉得贺阁老言之有理。”
接着,又有三人附议,支持贺陆翻修城墙的方案。
薛凌山暗暗摇了摇头,皇帝这个活儿,还真不好干。
神宫商铺入驻的事情,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准许的,一旦被他们撕开一道裂口,神宫探子就会源源不断地涌入。
而城墙改造翻新之事,虽然方案做的不行,但贺陆的忠诚度还是值得薛凌山肯定的,这名两朝老臣之所以把城墙方案做得这么华丽,无非是增加些预算趁机捞点银子罢了,薛凌山虽然嘴上不说,却心知肚明。
在这种情况下,薛凌山不可能一意孤行,将所有朝臣都得罪干净,只能两权相害取其轻,如果把神宫比作吞噬兽,那么贺陆捞钱的举措,顶多算一只蛀蚁,尚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看清了利害关系之后,薛凌山朗声道:“或许是朕危言耸听了,神宫的事情不必再议,他们送上的礼物原物奉还;另外,城墙改造之事,就按贺阁老的方案办,众卿可有异议?”
城墙改造项目通过,贺陆目的达成,自然不会有任何异议;而李忠郭谦等人虽极力推举神宫,但事情也不能做得太明显,暂时也只得听从皇帝的意思,至于神宫送入国库的礼品,退自然要退一部分,但来回搬运途中损失一些,估计也没人大费周章地去追查。
即便神宫有所不满,也不会怪罪李忠和郭谦等人,最后背锅的,只能是夏国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