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九十七章 立国之本(2 / 2)李陶陶穿越记首页

她一颗原谅他的心迅速冷却,心灰意冷地想,就这样带着琰儿过吧。他愿意三妻四妾,儿孙满堂,她也阻止不了。她远在越州,眼不见,心不烦,做只鸵鸟也没什么不好。她总不能要死要活吧,日子总是要过下去的,一辈子也不会很长。

她颓废了好几天,才慢慢振作起来,没有了爱情,她还有事业可以做嘛。她现在这个身份地位,凡事不可能再亲临自为,但做做慈善教育,或者是出谋划策,帮傅嘉昱稳定大后方,还是可以的。

这段时间,她想了很多。现在的当务之急,是要统一民众的思想。傅嘉昱虽然统一了六个藩镇的土地,但这几十年以来,他们都是各自为政的,并没有彼此融合的观念,家国的思想也比较淡薄。那么,是时候建立一个国家了。

有了国的概念,才可以培养民众的爱国思想,才可以让他们有一种归属感。他们才会从内心深处感受到,是这个国家的一员,从而自愿自觉地,为了它的安危和富强奋斗不息。这就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凝聚力。前世某党就做得非常成功,她觉得可以学习借鉴。

虽然历史经验告诉大家,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但有了国家的名义,也是有助于安定团结和民心的凝聚的。更何况傅嘉昱现在的地盘着实不少,行政方面也存在着混乱和矛盾,的确有必要重新整合规划一下了。

她以商部尚书的身份,向徐州正式地递交了一份奏章。阐述了她的几个政见和提议,希望徐州能审核通过并尽快执行。

第一,傅嘉昱应该立刻称王,建立国家。称王比称帝要低调许多,因此不会引起太大的关注。首先从行政上考虑。这样东征西战拼出来的地盘,必须要有一个高大上的名义来统一管理,那么,建立一个国家就势在必行了。二是稳定民心。有了国家,就可以对民众进行爱国主义宣传教育,提升他们对自己国家的认同感。

并建议,收并而来的各个藩镇,以“省”为一级行政单位,下属的州和县的制度不变。毕竟藩镇是旧制,应该废除。国家就以“宋”命名,因为有世外高人曾预测,取代“唐”的,必定是“宋”。当然这个高人就是她自己了,但她怎么能说破呢?只好故弄玄虚。

第二,徐州应该恢复三年一度的科考,为国抡才。这也是给广大读书人一个希望,给普通老百姓一个期盼。秩序必须要建立起来,这是一个国家繁荣的基础。在这古代,儒家治国,科举选才,还是很有必要的,目前也没有比它更适合更得民心的方法了。当然,她也建议,这个经济、法制、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特殊人才同样重要,是否另行讨论个录取方案?

第三,在各个州县尽量多设置一些免费的学堂,教授最基本的识字和算术。有能力的州县就多开办几间,贫困的就由政府出资做最基础的建设。普及文化是很有必要的,民众有了智慧,就可以灌输他们爱国的理念,一旦他们心甘情愿地成为这个国家的一员,就会自愿自觉地承担起这个国家的兴亡之责。

科技司的毕昇已经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李陶陶实在没忍住,告诉了他胶泥的思路。)正好可以大显身手,批量印刷《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算术基础》等几本书。当然,其中有三本都是她写的。她也很惭愧,不想冒领这个美名,但她又不能说出具体的出处,只好捏着鼻子,厚颜无耻地承认了这个著作权。

同时,李陶陶希望徐州能编撰出一个,关于爱国教育方面的书籍,同时教授给民众。要让他们知道,外面战乱频频,民不聊生,是谁浴血奋战,保护了他们的安危?是谁殚精竭虑,让他们丰衣足食?李陶陶并不反对搞个人崇拜,这在古代,是绝对有效快捷的法子。

徐州接到奏章,非常重视,这些提议是多么地高瞻远瞩,深谋远虑啊。他们怎么就没有想到呢?而且这些提议,都是势在必行,刻不容缓的!徐州紧急召开会议,进行了讨论,不仅全部通过了李陶陶的提议,还补充修改得更完全更完善。几个谋士不禁大赞,夫人要是男儿,或者是愿意出世,都没他们几个什么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