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林后来又和乔花开谈过两次,但是,都失败了,无论汪林愿意给乔花开怎样的补偿,乔花开都坚决不肯将孩子交给汪林,这实在有些出乎汪林的预料,按照汪林原来的想法,乔花开来自农村,也很爱慕虚荣,汪林只要肯出大价钱,乔花开不可能不答应的,反正乔花开自己还年纪小,有了钱和房子,将来爱跟谁好跟谁好去,什么样的生活过不上啊,汪林甚至提到了孙铁强,说孙铁强喜欢你,你对他也有好感,新东豪苑距离奶牛场又近,你完全可以和孙铁强结婚,在这间房子里过上你们的幸福生活。可是,乔花开让汪林见识了他不理解的坚持和倔强的一面,这么多物质补偿面前,乔花开还是拒绝了汪林带走孩子的要求。
汪林无奈,只得开始咨询律师,转而寻求法律手段来争夺孩子的抚养权。汪林为此电话咨询了陈虹,陈虹告知乔花开,最好双方不要走到诉讼的地步,因为乔花开因为工作,没有抚养能力,争夺孩子的抚养权方面劣势尽显。
乔花开苦思冥想,眼看就要被汪林抢走孩子了,她很着急,这一天,乔花开忽然想到了一个办法,这也是因为那天汪林提到孙铁强,才会提醒了乔花开。乔花开拨通汪林的电话,汪林以为乔花开回心转意了,怎知乔花开却告诉汪林说:“汪林,你也不用费心跟我抢孩子了,因为孩子根本不是你的。”
汪林一愣,问乔花开:“孩子不是我的?那是谁的?”
乔花开冷笑道:“是孙铁强的。”
乔花开说完挂掉了电话,她心中开心极了,想着这一下汪林肯定就要放弃孩子了。可是,乔花开不知道现在的医学已经十分先进,对孩子可以进行DNA鉴定的,也就是进行亲子鉴定。有了王妈的帮忙,汪林很容易就将自己和孩子的头发样本送去做了一次DNA亲子鉴定。鉴定结果,证实孩子确实是汪林自己的,而不是孙铁强的。
汪林将检验结果告诉乔花开,乔花开绝望无比,她觉得,这个世界存在巨大的不公,她的孩子却要被别人抢去了。乔花开痛哭一场之后,为了孩子,为了自己今后的生活,乔花开开始筹划重返奶牛场工作的问题,她决定先给电话小鸽子想打听一下奶牛场的情况,看看自己当时的活有没有人接手,因为她当时就是办理了停薪留职的,当时黄经理也说了,随时欢迎乔花开回归。实在不行,乔花开愿意继续回去成牛组,照顾阿花那几头奶牛去。
小鸽子接通电话,一听说是乔花开,喜不自禁,但是,当乔花开提到奶牛阿花时,小鸽子跟乔花开讲了一件让乔花开着急不已的事情,小鸽子告诉乔花开,奶牛阿花因为一直乳腺反复发炎,一直在吃抗生素,产出来的奶无法使用,所以,场里决定将阿花卖给奶牛场了,这会儿屠宰场的车正在奶牛场里面集中装车呢。
乔花开当即放下电话,穿上鞋子就往外跑,乔花开骑着自己的电动车,简直就是风驰电掣一般,朝奶牛场奔去。可是,乔花开还是去晚了,那辆装载奶牛的屠宰场的车已经离开奶牛场了。
乔花开不甘心就这样失去奶牛阿花,她问清路线,骑着电瓶车朝屠宰场继续追去,乔花开一路问路,虽然找到了屠宰场,可是,在那里,乔花开看到的是刚刚被击杀的阿花,乔花开忍不住放声大哭,痛苦不堪。
乔花开想,阿花这头奶牛在东林奶牛场这么多年,她和其它所有奶牛一样,就是被配种室那个下流的斜眼不停地进行人工授精,乔花开曾经亲眼目睹配种室的那个斜眼将奶牛绑在木桩上,拿着那么粗的一个针管伸入进去,将种牛的精推射进去,曾经有几个外国卫生组织来的人参观他们东林奶牛场,其中一个五十来岁的女人会说几句中文,她参观过配种室之后,用她磕磕绊绊的中文对乔花开慨叹说,奶牛的一生毫无爱情,就连受孕都是如此痛苦,她建议至少应该让奶牛自然受孕,才更人道。
而每一头奶牛在经过不人道的非自然受孕怀孕产仔之后,半年怀胎,生下的牛仔如果是头小公牛,小公牛就会拖走送去屠宰场,被宰杀为人们最爱吃的鲜嫩的小牛肉,而作为母亲的阿花和其他奶牛,则被留下来产奶供给人类喝,杀她的孩子,却喝她的奶,人类对奶牛何其残忍,但是,奶牛却无力摆脱,她们在如此反复不断的循环中,身心守着巨大伤害,直到有一天,她们丧失怀孕能力,或者像阿花这样生病了,再也无法产奶了,就会被也送至屠宰场,和他们失去的孩子一样,被宰杀为牛肉,可以说,奶牛的一生是极为悲惨的一生,奶牛阿花的一生,也未能幸免。乔花开看着阿花倒在血泊中的尸体,她悲从中来,联想自己这段时间自己的遭遇,她忽然觉得,她自己像极了奶牛阿花,从某种程度来说,她也是一头被人用来怀孕产奶的奶牛,她含辛茹苦,十月怀胎生下的孩子,就要被汪林带走了,带去一个她可能永远都无法见一面的国家去。
乔花开一个人坐在屠宰场门口的土坡上,看着落日夕阳,哭了很久。当暮色升起,乔花开拿定了一个铤而走险的主意。
第二天,孩子应该去医院做例行检查,乔花开临出门时假装身体不舒服,就让保姆王妈肚子带着孩子去了医院,而她却悄悄打电话给孙铁强,让孙铁强到她家里来。孙铁强于是跟队长请了个假,就来到了新东豪苑,乔花开见到孙铁强,对孙铁强说,只要他答应自己一件事情,乔花开就愿意和孙铁强好。
孙铁强好半天才听明白乔花开的话,他激动地说:“阿花,你知道的,我一直都很喜欢你,别说一件事了,一百件事我都答应你,我什么都答应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