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关于主旋律电影,我国建国后就已经开始制作,只是当时叫做“献礼片”。1959“献礼片”成为一种中国特色的电影创作类型开始,之后随着时代的发展献礼片被逐渐放大为“主旋律”电影这个概念。
1987年,时任广电部电影局局长的腾|进贤正式对全国电影创作团队提出了主旋律电影的发展方向,主旋律电影这个名字被正式确定,1989年的【开国大典】成为主旋律电影的标志性作品。
此后接连出现【大决战】系列、【***的故事】、【***】、【***】、【国歌】、【离开**的日子】、【铁人】等,多部饱受好评的主旋律电影作品。
但随着时间推移,主旋律电影风光不再,电影还没上映,大家就不看好,上映之后更是恶评如潮。
为什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苏浩认为主要是大量主旋律电影的脸谱化和粗制滥造。
在一个故事片中重要的原则就是隐藏起摄影机的存在,换言之,故事的叙事是最重要的基本特征,必须抹去虚实行为的痕迹。
但是主旋律电影为了保证自己鲜明的主旋律特色,往往在影片中采用一些模式化的电影视觉语言以及叙事方法。比如,在摄影方面,主旋律影片的人物往往是历史人物,革命领袖,身份非凡,在拍摄时,如何使人物更加伟大是其在影片中最想突出的部分,但是有往往急于求成,就容易流露出故意而为之的痕迹。
主旋律影片要弘扬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套价值系统要发挥作用,一方面就要将多样化的社会生活纳入到自己的价值观之内,从而达到为自己服务的目的;另一方面,还要将着力弘扬正面价值、规避负面案例作为自己主要的工作处理方式。这种狭隘的的处理思路就使得主旋律影片很难摆脱单调乏味的局面。
而且主旋律电影完成政|治任务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市场的认可,它们通常没有票房的压力,对市场和受众自然也就没有商业电影那么重视。
这一个时间段内,主旋律题材电影的故事主要建立在真实历史事件和人物之上。
这一时期的主旋律电影脸谱化、说教性非常强。
但是,电影毕竟是属于大众文化的艺术产品,它所要面向的是范围更广的的社会公众,而大众文化所要求的又是多元化、趣味化的审美,两方面难以调和的冲突就使得对主旋律影片越来越不受欢迎。
随着时代发展,在电影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的趋势下,主旋律电影工作者也发现了主旋律电影的困境,他们试着打破这种困境,在完成意识形态功能的同时,也加入更具观赏性、娱乐性的元素,主旋律电影试着往“更好看”的方向探索。
而真正打破这一界限兼顾意识形态和商业价值的电影应属2014年上映的电影【智取威虎山】。
【智取威虎山】改编自曲|波的小说【林海雪原】,讲述的是解|放军一支骁勇善战的小分队与在东北山林盘踞多年的土匪斗志斗勇的故事。由于原著小说的这一段故事描写精彩,人物个性魅力十足,曾被作为红色题材,改编为多种艺术形式而流传多年。
电影版【智取威虎山】完全按照商业电影的叙事模式对原著小说进行改编,电影一经上映,便广受好评,在票房和口碑方面赢得双丰收。这部电影将爱国主义、革命情怀与商业元素和观众偏好进行了很好的结合,引发观众对主旋律电影久违的热情。
【智取威虎山】的成功鼓励电影人在主旋律的内容上进行更深的拓展,其中2014年的【战狼】和2016年的【湄公河行动】成为这方面成功的典范。
【湄公河行动】首先是一个当代故事,是根据湄公河“10·5事件”改编,惨案发生在2011年,电影拍摄于2016年,其间跨度只有五年。
【湄公河行动】虽然是基于真实故事改编,但人物和事件本身却不拘泥于真实,而是根据电影叙事原则,进行大量的个性化塑造。同【智取威虎山】一样,【湄公河行动】也是备受好评,在电影上映期间,还掀起了一波关于爱国主义的讨论。
比起【智取威虎山】和【湄公河行动】,【战狼】则走得更远。【战狼】在类型上是不折不扣的动作战争片,表现的是我国当代特种部队军人的形象。
【战狼】故事完全虚构,主角冷锋更是与好莱坞同类型电影主角有着共同的性格特质,同时,【战狼】系列电影也带动了更大的观影热潮以及更广的话题热议。
以好莱坞和世界上其他电影发达地区为观察对象,我们会发现,主旋律电影一直都是商业电影中的佼佼者。观众渴望看到国家历史、民族英雄被生动展现,也渴望看到国家形象、英雄人物被用心抒写,而我们的主旋律电影在这方面的探索还应继续大步往前。
【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动】、【战狼】等片按照商业电影的叙事模式,进行大量的个性化塑造,将爱国主义、革命情怀与商业元素和观众偏好进行了很好的结合,电影备受好评,在票房和口碑方面赢得双丰收,实现了兼顾意识形态和商业价值双赢。
虽然【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动】、【战狼】等片,在票房和口碑方面赢得双丰收,实现了兼顾意识形态和商业价值双赢。
但这几部片受外国主旋律电影个人主义、英雄主义的影响太大,因此造成人们观看【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动】、【战狼】等片时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智取威虎山】男主)、高刚(【湄公河行动】)、冷锋(【战狼】)等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