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不注意,很可能第二天,周围朋友聊的话题你就插不上嘴了。
在确定了金火两颗行星的轨道后,两颗行星附近很快的各种太空工厂和太空城开始陆续被建立。
政事府已经明文规定,各种存在污染的行业,全部不得开设在生命星球之上,经历过地球环境污染的他们,一开始就没有想过先发展后治理这个死循环。
因为金火轨道全部被政事府征用的缘故,诸如马画藤星辰科技这样的帝国民营公司不得不把目光放在了地球轨道,和更远的木星轨道。
好在随着越来越多的太空工厂建立,各种民用舰只可以十分方便的获得,而不用似以前一般还需要争抢名额。
在发现帝国巨大的资源缺口后,何盛良等第一批运输舰拥有者干脆几人十几人联合起来,把太空提炼厂开设在了土星轨道外围。
做起了拖,提,熔.....矿产一条龙服务,最后把分拣完成的单一资源出售给帝国资源司或者帝国其他民营公司。
如果单论能量消耗,在海王星轨道开设提炼厂是成本最低的选择,但是哪里的温度却无法融化一些熔点较高的物质。
虽然金火星轨道太空冶炼工厂的效率最高,但帝国却并不允许他们在这个轨道上架设那无以计数的反光阵列,稍有疏忽或者出现角度偏移,一旦对焦点变成两颗生命星球,那个后果简直无法想象。
帝国各方面建设快速发展的同时,内部的大融合同样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
华夏古语“攘外必先安内”此话并非没有道理。
帝国内部要是无法形成凝聚力,那么无论科技发展得再好也不过镜中花月。
几个月来古明等一干民事府官员算是煞费苦心。
现在可以说是初见成效。
一如秦始皇所做的那样,书同文,车同轨......无论后世对他如何的贬低,指责,始终无法磨灭他为炎黄儿女在地球延续千年所立下的不世之功。
如果当初没有他的那些创举,很可能之后的夏国完全会如欧舟那边,变成无数的弹丸小国。
所以古明他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联合教育府,文化府先对所有的帝国百姓进行了语言教育。
说一样的话,写一样的字,懂一样的理。
虽说不上一帆风顺,但遇到的阻力也并不太大,毕竟帝国的一切科技全部只有一个翻译版本,生产的各种科技产品亦是如此。
作为在帝国长久居住下去的前提,条件这一步是强制的,不允许商量的。
接下来的间隔安插居住,经常组织邻里之间的各种活动。
..........
古明他们的计划可以推进得如此之快主要是整个帝国,原夏国男人占据了绝大多数。
虽然那些民营公司在尽可能的选择没有成本的地球职员,但一些关键岗位却是绕不过去的关隘。
加上帝国同样需要大量的工人,但凡有一技之长,就可以获得不错的生产回报,各自在帝国的获得感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国民个人对帝国各项政策的抵触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