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六章 锋芒初露(2 / 2)回到唐朝嫁李白首页

两人也越聊越投机,不久李子衿便成了宗淼穿越之后第一个闺蜜,两人亲密无间无话不说。当然,宗淼自然不会把自己是穿越到唐朝的事情告诉李子衿,当然就算是说了也没人会信。宗淼向李子衿讲述的更多的是自己在益州的那段经历,宗老太爷、李白和林宗玉都是她口中的常客,李子衿则对她所说的人和事也颇感兴趣,对她口中的李白更是赞不绝口,常常表示若是有机会,一定要好好结交自己的这个远房亲戚。

李子衿则会向宗淼讲述一些自己十余年来在大唐的乡村市井间的所见所闻,这些正是宗淼在书中看不到的。从李子衿的口中宗淼得知大唐的很多地方并非都像长安、洛阳、扬州和益州那样繁华绚丽,就像自己在益州到长安的路上所看到的那样,大唐的许多地方都有灾民流离失所,就算是普通人家也大都还挣扎在温饱线……

夏去秋来,不同于往日,这一年的黄河水患依旧在持续,徘徊在长安城外的灾民比以前又多了许多,朝野上下忧心忡忡!甚至直到天宝五年十月底,被派往黄河下游监管水利的宗岱依旧奋力在一线,无暇返京。正当所有人都对这越聚越多的灾民束手无策时,李林甫却在奏书中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大致是:黄河流域频发水灾,居民流离失所,朝廷财政也因赈灾而入不敷出。所以堵不若疏,可以尝试将灾民迁往淮河南部甚至长江以南,一来南方地广人稀却物产丰富,灾民迁过去开垦荒地不出两三年便能自给自足:二来南方各种自然灾害相较于黄河流域偏少,温度气候也更适合庄稼生产以及人类繁衍。

一石激起千层浪,李林甫的奏书在朝野内外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以宰相为首的一拨官员坚决反对李林甫的观点,他们认为中原王朝向来以北方为重,若是将数十万灾民迁往了南方,则朝廷需要耗费巨大精力和金钱在南方广大区域的治理上,从而有可能会导致北方无钱无人可用,若是有朝一日北方游牧民族起兵作乱,则大唐危矣!然而另一帮官员则对李林甫的观点深为认同,他们认为当务之急是要解决这数十万灾民的吃饭问题,否则时间拖久了若民变起事,朝廷派兵镇压同样要消耗巨大国力。而且北方的游牧民族在经历唐太宗恩威并施的政策之后,已经尽皆臣服于大唐,短时间内不敢犯上作乱!

持两种观点的人每日在朝堂上争来吵去,却最终谁也说服不了对方。虽然唐玄宗李隆基心中早有计较,但他却没有明确表明态度去支持任何一方,或许他认为没有到最好的时机。

然而时机还是来了,这一夜唐玄宗又接到了宗岱每月一度从千里之外送过来的有关黄河水患的奏折,这次宗岱不仅汇报了黄河治理的进度,还表达了对灾民流离失所的痛心疾首,同时还表达了对灾民民情激变的担忧,言辞内外隐约的向皇帝暗示自己认同李林甫的观点。李隆基一看完奏折便立刻召了宰相入宫议事,宰相卢廷行礼完毕之后李隆基便命左右将宗岱的奏书递给了卢廷。卢廷能官至宰相,自然对皇帝秉性有所了解,所以在读完奏书后卢廷须臾便揣度出了唐玄宗的意思:皇帝在深夜召自己独自一人前来议事,分明是有事不想让他人知道,而自己到了这里皇帝一言不发,只递了一封奏书过来,那意思就非常明显了,这封奏书所表达的意思就是唐玄宗本人的意思。既然皇帝都已经有了主张,卢廷自然也不会再坚持自己的想法,于是说道:“陛下,臣即日便宣告六部,让他们做足北民南迁准备!”李隆基闻言没有作声,只是微笑的点了点头,表示赞同。

本来反对李林甫观点的一众官员都是唯宰相卢廷马首是瞻,但在第二日的早朝上,众人却惊讶的发现见宰相意见发生惊天反转,于是也纷纷附议。而卢廷见状则惊出了一身冷汗,唐玄宗是个聪明绝顶的皇帝,众人这样的表现无疑是让卢廷在皇帝心中坐实了结党营私、长袖善舞的恶名,若是唐玄宗追究起来恐怕自己这个宰相是做到了头,好在唐玄宗并没有追究的意思,起码现在还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