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五章 慰问工匠(2 / 2)回到明朝做塞王首页

匠户的工作是很辛苦的,历史记载匠户应役时,“每日绝早入局”,也就是起的比鸡早,在官吏的监督下劳作,“抵暮方散”,工作量很大。然而工钱很低,每人的月粮不过三斗,(就这还不一定能全发到手上),再加上一些官府偶尔赏赐的衣物,没有其他收入,日子过得相当拮据,常常发生质典子女的事。

不管是古代还是后世,对技术人员的重视程度都不高,虽然谁也知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大部分人还是崇拜资本、权利、名气,很少有人崇拜技术。当官的一向自认为高人一等,对于搞技术的人,一般都视为自己的杂役,很少有重视的。就算是一项技术没用研发成功,他们也不用负什么责任,转而把责任都推到搞技术的人身上,说他们学艺不精。所以,后世的一些理科男,生活的也很不如意。

但比明朝人多了好几百年见识的朱楧心里十分清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人类的发展历史其实就是生产生活工具的进步史,朱楧不认为后世的人比明朝人聪明多少,但是后世的人可以用十分先进的生产工具,所以日子要比明朝人过得好很多。

朱楧和老朱的脾气一样,都是十分实际的人,他对那些能改变现状的工具技术十分有兴趣,反而对历代士大夫和统治者所推崇的儒家的那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嗤之以鼻。那些只会夸夸其谈,瞪着眼睛找别人毛病的文人,在朱楧的心里别说是这些掌握技术的匠户,就连一个卖力干活的农夫都不如。

还是李云龙说的好,手里的家伙好使,腰杆子才会赢。而那些个工匠,就是给老子制造好使的家伙的人,必须要重视。

瞿能将朱楧等人带到匠户的居住区,单从居住条件来看,他们过得很不如意。虽然这张掖城的房子大都是他们重新建造的,但他们分到的住所却是城里最差的,相当一部分人还住着以前的工棚。

真是应了那句老话:“卖盐的,喝淡汤;编凉席的睡光床。”建筑,建筑,果然自古以来都是光建不住啊。

见朱楧等人前来,甘州中卫的匠头胡老汉带着大小工匠前来迎接。胡老汉没等到朱楧走近就直接跪下,道:“不知殿下驾临,失迎之处,还望殿下恕罪。”

朱楧快步走向前去,一把扶住胡老汉,道:“老先生快快请起,本王知道你们为我肃藩的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这次本王是专程前来看望大家的。”

胡老汉用十分激动和诧异的目光看着朱楧,若不是亲耳听见,他是绝对不会相信这样的话的。历代官吏对他们都是严加督导,似乎是他们工匠欠了官家钱一样,万万没想到今天一个堂堂的亲王会亲自跑来对他们嘘寒问暖。

胡老汉道:“多谢王爷,能为我大明的边陲建设贡献一份力量是小的们的荣幸。”

朱楧微微笑了一下,这样的官话早已打动不了经历了两世的他。他扫视了一下跪在这里的工匠,见他们穿的都不怎么样,而且面有菜色,很明显是营养不好。

写到这里可能会有读者提出质疑了,洪武年间是盛世,怎么会像你说的那么不堪。

在这里我要说的是,古代的所谓盛世和衰世其实跟底层的老百姓关系不太大,所谓的盛世其实指的是国库充盈,皇帝有钱花,可以尽情的去打仗,去建造大型工程,去浪。所谓的衰世指的就是国库空虚,皇帝也没钱花,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不光是天灾人祸,经济崩溃,也有可能是国家机器尤其是税收制度失灵,皇帝失去了对国家财富的掌控力,比如明朝后期就是如此。但无论是盛世还是衰世,底层老百姓的生活都是不如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