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六章 粮从何处来?(1 / 2)三国之汉末宗亲首页

在这动荡年间最重要的是什么?毫无疑问是粮食。往近了说,诸葛亮提出的《隆中对》里就有说到“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往远了说,朱升也曾经提出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粮食在这战乱时期,就是诸侯的命!

很不巧,刘征现在就缺粮,而且是非常缺粮。主要是因为朝廷现在不给粮了,也不知道是刘宏不想继续给了,还是被某些王八蛋给贪污了,总之,原来刘宠粮食最大的来源现在没了。

刘宠现在在外面打仗,这特么要粮吧;而幽州百姓加上一路赶来的老百姓,也得吃东西吧。

所以现在的局面就很尴尬,四处要粮,但是刘征粮食的来源却只有两处,第一是从前些日子被抄家灭族的豪强那里得来的,第二就是苏双从别处买来的粮食,然后就没了,对,除此以外,就没有任何来源了。

当务之急是开源节流,节流明显是不可能的,如果刘征不给吃的,前线没法打仗,后方百姓也会抱怨。那么就只能开源了。

至于开源呢,刘征也有些头绪,由于刘宠打仗打得很猛,日前已经取下了渔阳郡。渔阳可是个好地方,临近渤海湾,而渤海湾就不用多说了,那海鲜多得就不谈了。所以刘征发动了大量的百姓去海边打鱼,因为渔民数量实在是太少了,所以只要是会水的,刘征都征发他们去海边了。

没有声呐,没有先进的渔网,加上破旧的渔船,一般般的渔夫,打鱼的效率是很低下的,好在这个时代,除了刘征这次的大规模撒网,大海几乎没有遭到过分的捕捞,所以捞上来的鱼数量还是不少的。

当然啦,在刘征这个看过后世那些一网上千斤收获的人来说,这些鱼还是有点不够看了。

同样的,刘征又在海边许多地方都搞了盐场。虽然刘征知道海水晒盐的这么一个流程,但是却不知道地理位置该怎么挑选,所以采取了一个笨方法,那就是遍地开花,隔一段距离就在一个可以搞盐场的地方搞一个。

虽然现在已经是九月末了,快错过晒盐的黄金期了,晒盐效率已经不高了,但是经过了数道工序,当大量的粗盐出现在盐工面前的时候,所有人的沸腾了,就连沮授都被吓得不轻。

早在夏朝的时候,炎黄子孙就会“煮海为盐”了,所以说海水治盐不算啥稀奇事。但是海水晒盐就牛逼了,这玩意可是明代才有的,无论是操作还是产量,都比海水煮盐强上太多了!

这其中沮授更是高兴的和个孩子一样。虽然沮授没有明着说过,但是沮授一直在为陈国担忧,幽州这破地方,太特么穷了,根本养不活这么多老百姓。但是现在就不一样了,有了这些盐场,就能带来源源不断的钱财,不,在动荡年代,盐才是真正的硬通货,盐比钱还要重要!

倒不是说沮授没啥本事,总是一惊一乍的,事实上,在政务方面,刘征远远不如沮授,全天下也没几个人搞内政比沮授强的。但是刘征总是能拿出一些后世的见解和方案,这些东西是上千年的智慧的结晶。沮授再厉害,也比不上上千年无数的谋士,数个朝代的文臣,无数的贤士智慧的集合。

话说回来,哪怕这些粗盐放在后世根本就没人吃,但是现在却被这些盐工视若珍宝。这盐来的太容易了,容易到他们不敢相信。当然这个容易是相比煮盐。

不过刘征并没有管这些激动不已的盐工,而是把这些粗盐一分为二,一半拿出来提纯,而另一半直接运到了渔港。

而渔港现在已经形成了一条生产线,渔夫只负责出去打鱼,打完鱼回到渔港之后;有专门的人把鱼从渔船上取下来,送给专门的杀鱼人;杀鱼人除去鳞片掏出内脏,放入粗盐里面腌制;随后又有人把这些腌制出来的鱼拿到去风干。由于这么一个生产线的存在,身产鱼干的效率大大提升了。

看着这些来来往往的百姓,平时各忙各的,饭点就一起涌入大食堂。刘征突然想到后世的人民公社,虽然没见过,但是想来,也应该差不多。

多么美好的一副画面啊,百姓各司其职,忙碌却有能有所得,吃得饱还有工(咸)资(鱼)拿,虽然渔港气味不太好闻,但是这里确实是一处人间净土。而这只是渔阳最普通不过的一角而已。

此外,渔阳的铁矿也被刘征下令进行开采,随后,大量的铁匠带着刘征发给他们的学徒涌入矿场,开始研发、制造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