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不眠不休的三天。
赵昰小小的身影摇摇欲坠,可他还在坚持,站在风车机床旁边,看着赵木喜带着他的徒子徒孙忙碌着。
“按照益王的说法,还是科研基础太低,否则理论上成立的,何至于这么长时间,依旧不能做出来。”赵友钦摸着三寸短须说道。
赵友钦是赵与檡推荐来的,赵昰初闻便惊为天人,急忙派人邀请。
此人是皇室汉王十二世子孙,这不是重点,重点是赵昰记得【革象新书】便是此人所著。
这是宋末元初难得的科学巨匠,其科学理念及能力远超这个时代。
召唤之初,赵昰便与此人坐而论道,不想此时的赵友钦已经提出‘采用大规模试验方法探索格物之学’的方式方法。
这如何不让赵昰惊讶,急忙问此人有何成就。
被这样一问,赵友钦反而有些脸红,却又直起腰板奋然道:“吾自幼专研小孔成像,初见成效,已确定小景随光之形,大景随空之象,断乎无可疑者。”
他脸红,是因为这实验结果与生活来说,没有用处。
小孔成像,墨家巨子早已试验成功,更有皮影戏流传于世。
大宋和历朝历代都不同,以小窥大,宋朝是历朝历代中唯一取消宵禁的朝代。
为何?
只因利大于弊。
这是一个讲究实用的朝代,商业的极度发达,让一切民间科研都不自觉的向钱看。
能用自己的方式验证小孔成像固然厉害,但不能用于使用,便又显得无用了。
赵昰自然不是科学无用论者,在他看来,每一项科学都是弥足珍贵的。
“我心中有一个想法,也是我一些观察产生的想法。”赵昰当时说道。
他把心中对望远镜的想法说出来,赵友钦如获至宝,这段时间一直在专研。
这三天,赵昰把他请来,共同专研水力机床,因为赵友钦在机巧方面,亦有涉及。
三天前,赵木喜上报,水力机床试验成功,赵昰推去一切事务赶来,不想只锤炼三下,巨大的机床便轰然倒塌。
找友情赶忙上前研究,赵昰便是那时候请来赵友钦,他自己也参与其中,提出意见。
三天反复试验,却依然不能成功,有时候是轴承承受不住,有时候是机床承受不住,总之,问题不断。
“你们研究,也要注意休息。”赵昰已经挺不住,便要告辞休息。
赵木喜的脸上,带着浓浓的失望之色。
“能成功一次,便代表我们的思路没有问题,所差的,只是细节,完善便可,不必失落。”赵昰安慰。
赵木喜点头,赵友钦道:“我觉得,轴承与重锤之间的重量比利,是其中的关键,我们可以多尝试,探索出最正确的……比重。”
比重,自然是赵昰的用词习惯,不过很容易让人接受。
众人点头,赵昰起身离开。
三天科研,让赵昰对科技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不再带有最初的幻想。
科技树的攀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见到成效的,机床最先研制出来,是他没有想到的。
在他看来,板甲打造应该最容易,然而至今,王魁那边,也没有传来消息。
回到江心寺,正看到一禅小禅师蹲在湖边,望着脚下。
“在看什么?”赵昰好奇走上前去,见到一禅脚下是一个蚂蚁窝。
“看蚂蚁。”一禅小禅师抬头,见是赵昰答道“我看蚂蚁,不停息的劳作,把一粒大米,运回巢穴。”
赵昰无奈一笑,还真是小孩子啊。
“那你看出什么?”赵昰问道。
“蚂蚁运回粮食的路上,不停有蚂蚁掉队,然后,有新的蚂蚁顶上。”一禅指着眼看要进入巢穴的蚂蚁“你看,他们可能彼此都不认识,却能接力前行,一起坚持到最后。”
赵昰愕然,不由的多看小家伙两眼,这孩子,还真是身具禅性啊。
“是啊,一代又一代的坚持,才有如今的大宋,希望大宋,不要断在我手里才好。”赵昰感叹。
“王爷自然可以中兴大宋的。”王道在一边说道。
赵昰一笑,并不回话,在一禅的小光头上摸一摸,继续前行。
“最近有什么事情需要处理么?”赵昰问道。
太阳西斜,此时已经是黄昏时分。
“其他事情都有各位大人处理,维度公司入股的事情,暂时还没有章程。”王道说道。
赵昰微微停下脚步,疲惫的双眼忘了一眼夕阳处的火烧云,点点头。
“明早把陆秀夫他们叫来,再把温州的商户也叫来,闭门造车,不如集思广益。”赵昰道。
王道点头应下,护着赵昰前行,此时赵昰走路,已经摇摇晃晃。
匆匆喝了一碗粥,赵昰直接倒下睡去,睡前想着:可不能再这么糟蹋身体了。
身体还是太过幼小,若不是意志坚定,想来早就挺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