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汉中郡作为诱饵,吸引刘焉率兵来攻打,以此来让控制朝廷的董卓,不会以大义之名将汉中郡给划分出去了。
毕竟身为大汉宗室的刘焉,不可能和董卓联合。
从自身利益出发,董卓是不会想看到汉中被刘焉占据,进而威胁关中三辅的!
他最想看到的局面,就是华雄和刘焉争夺汉中郡的归属,彼此削弱。
反而不管战事结局如何,他都有坐收渔翁之利的机会。
刘焉坐拥富饶的益州,一时战事失利了,以后也会源源不断的发兵攻打华雄。
这样的话,华雄就成为了关中三辅的屏障。
而且陷入战争泥潭中的他,也没有实力对关中形成威胁。
另一个结果,若是华雄夺汉中失败了,出于为了保存自己的考虑,就会选择前来依附于他董卓。因为不臣服的话,董卓会落井下石,发兵将武都等地全给拿下来!
战争嘛,本来就是权力斗争的延续。
华雄觉得,只要他和刘焉战事起,董卓会选择坐山观虎斗。
而不是派个太守过来,来夺汉中郡的控制权。
其次,刘焉率军来争,对华雄来说也是好事。
一方面,是能让他更好将汉中郡安抚。
战争也是最好的融合剂。只要刘焉率兵而来,他就能以“张修袭杀苏固是被刘焉所指”作为舆论,激起汉中各县的同仇敌忾,进而顺势整合了。
另一方面,则是晚战不如早战!
他夺了汉中郡,就注定了和刘焉再无缓和的余地。
刘焉是不会忍下这口气的!
哪怕是现在不发兵来战,以后也会出兵来攻。
而且,若是让刘焉做好征战准备了,就不知道是要从关城、广汉属国,还是米仓道出兵了。
与其以后处处提防,疲于奔命,还不如现在就诱他过来。
将战争的主动权,掌控在自己手中。
借着提前布局的便利,争取一战将刘焉给打疼了,换取数年修生养息的时间。
到了那个时候,有汉中郡的铁矿与粮秣,有西凉悍勇的兵卒,他还会畏惧刘焉不成?
孙膑兵法月战有云:“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
纵观华雄与刘焉,天时与人和,双方都差不多。
但如果将战场定在汉中南郑,华雄却是占了地利。
从米仓道出南郑城池,和从武都散关出陈仓城,地形地貌差不多一样。
两者都是从山脉延伸出来的谷道,并没有具备依靠少量兵卒就能做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战略意义真正承担戍守的,则是依托后方的城池。
而且陈仓与南郑,都是依着河流的天然防线,将城池修筑在通道的另一侧。
这样的做法,对防守方而言十分得利。
无论敌方有多少兵力来进攻,都会受限于河流划分两岸的地形,将营寨隔岸而落,极大的拖延了攻城各部的协调作战。
另一方面,则是会让进攻方退军艰难。
一旦城池坚守到援军到来,进攻方就被困在一隅之地,很难顺利撤军。
毕竟后方的狭隘山道,不允许各部兵马同时撤退。而分批撤退,就会被对方抓住机会,将后军给围剿了。
注:历史上诸葛亮第二次北伐兵出散关,就是因为郝昭坚守陈仓二十余日等到了关中兵马来援,便主动提前撤退,转入陈仓道设伏。
华雄就是基于这点,寄望于地利优势,能以弱抗强。
是以弱对强没错。
以巴蜀之地的富饶,无论是兵力,还是粮秣和辎重等战争底蕴,两个华雄绑在一起都比不上刘焉!
只是刘焉率军来了,会不会如他所愿,在不利的地形下仓促而战呢?
这点华雄倒没有担忧。
因为只要刘焉来了,就不得不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