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亶父的带领下,他们越过漆、沮和梁山,迁至一个叫做“周原”的地方。
他们在这里定居下来,建筑城邑房屋,设立官吏,开垦荒地,发展农业生产,把民众分成邑落定居下来。
到了大商武丁时期,周人的势力已经发展得非常强大,正式进入了大商的视线。
公亶父也修行到了第四境,寿命绵长。他的执政持续了一百多年,保证了政策延续性,让周人越来越强大,并终于有力量建立诸侯国。
从这个时期开始,他们自称“周人”,定国号为“周”,“周”的概念终于确定了下来。
新生的周国得到了大商的认可,属于被大商册封、受大商保护、需要向大商进贡的方国。
公亶父虽然实力强横,第四境已经算是凡俗的巅峰了,但终究不能长生,活了一百多岁已经是他的极限。
他的统治横跨了大商的小乙、武丁、祖庚、祖甲时期,然后传位给了他的最小的儿子季历。
为什么公亶父不传位给较大的儿子呢?因为他活得太久了……他的长子太伯和次子虞仲只好带着人跑了,去更南边建立起了“吴国”。
季历成为周国的统治者后,秉承古公遗道,治理周宗,发展农业,推行仁义,使周逐渐强盛,很多方国都开始渐渐依附于周国。
在大商武乙统治末期,季历前往商都“殷”朝拜。因他屡立战功,武乙赐给季历土地30里、玉10车、马10匹。
接着,季历征伐西落鬼戎,俘十二翟王伐燕京之戎,失败两年后又伐余无之戎获胜。
大商文丁四年,在大商王朝的支持下,季历利用机遇,率兵极力向东发展,歼灭了东邻的程国,打败了义渠等北方一带的戎人,征服了周围许多较小的戎狄部落。
文丁因此封季历为“牧师”,还把自己的女儿太任嫁给季历。
“七命赐国,八命作牧,九命作伯”,“牧”在大商的制度下,属于非常高级的外臣了。
季历还不满足,率兵又先后征伐始乎之戎、翳徒之戎,连战连胜。
见周国的势力扩展太快,已经快要直接接触到大商的直属领地了,商王文丁又不是昏庸之辈,当然不能无动于衷,就要求季历到商都来献捷朝贡。
这个时候,周国的实力还远远不能和大商掰腕子,季历明知道可能下场不妙,也不敢违抗,只能前往商都殷。
文丁也不小气,接受季历的朝贡后,封了季历为“西伯”,让周国成为大商西方的伯长,授予斧钺。
伯长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大商把周国看成是大管家。至于授予斧钺,就是说周国在西方可以想揍谁就揍谁,帮大商管教小弟。
这是非常高的殊荣了,成为西伯,意味着周国成为大商制度下最高级别的外臣。
但文丁虽然给了季历如此殊荣,却不让季历回国,一直将季历软禁到死。
到这里,可以说,大商已经和周国结了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