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刘克仁他们对诗对得不亦乐乎时,独孤信却孤独地在佛前思考和忏悔。如果佛教讲顿悟,可能这次在龙门石窟里,独孤信就已经实现了顿悟。
谢驰和石猛二人,一个老,一个病。诚然,生、老、病、死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但是在经历着必然的生、老、病、死的同时,能够尽可能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名扬天下,这是独孤信所追求的,既然认定了这条路,那就要义无反顾地走下去。
独孤信明白:对于一个人来说,最可怕的不是外界的深陷困境,而是思维的愚昧不明。
既然知道毕生的梦想需要筚路蓝缕,需要辛苦遭逢,更需要苦心孤诣,就不可能有许许多多的人明白和支持。
谁也无法替他做那些事情,也无法替他度那些心劫。对于一个人来说,最可怕的不是外界的深陷困境,而是思维的愚昧不明。
独孤信的一生,虽然没有什么大起大落,但是充满着坎坷。那些坎坷让他一次又一次地遭遇了失败和彷徨,谁也无法在他遭遇失败时,化解他心中的苦闷。
佛家常说“带着三分病去修行”,所谓的“带着三分病”就是带着人生的苦难。在苦难中修行,在人生苦海中历练,蜕变之后的自己就是最好的道,这也是顿悟之后的人生。
有一个著名的心学大师,在被贬之后,开始了龙场悟道,身入石棺之中,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大叫一声,坐地而起,从此有了他独属的心学。顿悟或许并没有那么夸张,但是顿悟,一定是历经黑暗之后的光明。
古语有云:“从极迷处识迷,则到处醒;将难放怀一放,则万境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独孤信就是在极度愤懑、极度失落、极度彷徨的时候,才来到这破败的、人迹罕至的龙门石窟。这里曾经有许多人们敬献的珍宝,可是如今早已被那些不知道是兵,还是匪,还是民的人给洗劫一空。就剩下这些搬不走的石刻的佛像。
这种境况从某些程度来说,与独孤信自己的一生还是非常契合的,天带走了他的父母,又带给他许多苦难,兄弟离开了他,朋友疏远了他,对手又一次地打击了他的信心。
但是平心而论,天其实待他不薄,他失去了很多,但是得到的更多。许多人可望而不可即的名望和地位,江湖人士梦寐以求的绝世武功,他都得到了,甚至于大儒柳贯先生,也对他青睐有加。
他这一生辉煌肯定有,成就也有,但是经过了挫折和苦难之后,沉淀下来的,就只有自己一颗永远不变的心了。
此时的龙门石窟里,安安静静的,正好适合独孤信一个人在这里思考,在这里他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宁静,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独,这种孤独让他明白了,有时候人不能与天斗,但是人可以和自己斗。人生不是给别人看的,所谓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只是自己心中的一个念想,如果实现了,做到了,此生无憾,如果实在实现不了,此生也无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