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83章 我真不是文曲星(1 / 2)收徒聊天群首页

马夫驾驶马车到了考核院门口,马夫扭头道:“公子,童生考核院到了。”

杨志拿起包裹下了马车,给了马夫几个铜板,随即向考核园一眼望去,门口有两个面瘫士兵在哪里搜查考生包裹,周围送考生来临连绵不绝,周围互相认识之人在哪里议论纷纷。

杨志心怀妙玉的期待向院门走去,刚到院门口一个士兵伸手拦住杨志,淡淡道:“出示文书。”

杨志闻言背背后拿过包裹,从中拿出文书递给一个士兵,又把包裹递给另一个士兵。

右侧士兵接过书包裹检查,包裹内有毛笔、砚台等简单之物,士兵用诧异的目光看着杨志,随后把包裹递给杨志。

士兵又翻了翻他的衣裤,查看其内是否有小抄,士兵检查完毕满意点头,提醒道:“书生,我看到你穷的工具都不全,想必才学有限,见到你如此有礼貌,我就好心劝告你一句,每次考核都有三位考官视察,你最好不要作弊,否者后果你们也知道,就是三年不再有入考资格。”

杨志闻言拱手一礼道:“谢谢这位大哥提醒,小生定铭记于心。”

士兵见杨志依旧如此有礼貌,笑着把包裹和文书递还于他。

杨志入考核院正门之后,入眼院落中是一座几丈高假山,院落边前左右三个巨大房间,房间内布满考桌,房间正前方都有一考官桌椅。

杨志稍稍抬头,就见近处的天空白云漂浮,晴天万里,随后根据文书找到自己的座位。

等三百名考生全都进入考核院院后,三位考官一起走进院内,士兵衙役封闭书院大门,走在最前面是万年县县令、其后二位则是朝廷派来考核官,一共三位县试考官,长安城县城童生考核皆是如此,至于长安城以外县城童生考核并没有如此之多考核官。

杨志面前就一张桌子,考桌上有个瓷碗盛着清水方便考生洗笔,除此之外也就杨志盘坐的坐垫了,桌面除一碗清水再无别物。

考官缓缓出现在考房内,随后几个衙役抱着宣纸挨个发放,一个衙役来到杨志面前把宣纸递给了他。

杨志连忙用双手接过试卷,礼貌说道:“谢谢。”

那衙役点头示意,仔细打量了一眼杨志,继续给下一个考生发卷。

杨志把试卷放在桌子坐下,深呼吸一口气,看着人生第一次面对的考核试卷,眼中自信之色尽显。

杨志用了几分钟大致把考题看完,心中对考题有了大概,脸上喜色难以掩饰。

试卷三张是考论语十则,其中注释必考,看似简单,但答案必须是引用经典中语录,不能用自己的话回答,也就是小白话,否则就不是尊先圣。

杨志心中对答案有了腹稿,从包裹中把毛笔墨砚拿到桌子上,还有一块石条。

别人使用上好玉石和雕刻花纹木条镇纸,唯独他是用来压纸的物品独一无二,他的镇纸是一块石条,这石条是丁妙玉从门前捡来的石头,然后精心打磨成两指宽、筷子长的石条。

杨志也是有傲骨之人,每次用石条镇纸都有些不好意思,自认为这是丢面子之事,但杨志对这石条从未有嫌弃之意,这简陋的石条是丁妙玉白天刺绣,晚上才有时间熬夜精心打磨两天才完成的,这不仅是镇纸之物,更是她的心意。

杨志摇头不在多想,拿过第一张试卷在桌面铺好,用石条镇在试卷上端,随即就把清水倒入砚台中,手中墨锭缓慢研磨,目光却盯着试卷第一题。

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杨志引用: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杨志引用: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杨志引用: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

不知多时,杨志答完三张试题放下毛笔,揉了揉酸疼的手腕,仔细检查了一遍,字迹工整,卷面没有一个污点和错别字,全部的试题根据脑中记忆全部答对。

杨志刚看向前面监考官,铜锣之声连响了三次,几个衙役快速上前收取试卷,考场立刻传来喧闹声和抱怨声,显然许多考生都没有答完试卷,都觉得考试时间太短了。

衙役收取走杨志桌面三张试卷,随后把诗词三张试卷放在杨志桌面上。

杨志铺好试卷,仔细审题,诗词题目除了填写已有诗句后续诗句,还有对诗句的理解与出处。

至于居题做诗没有太多要求,只要押韵扣题,五言、七言、绝句皆可。

杨志快速抄写完诗句填写,这才看向书写诗句,主题也常见,是在民和边疆其中选其一做诗。

杨志想了片刻,决定写一首边塞诗,因写民的诗句就算出众,也不一定能得到县令的关注,因为许多官员都是世家之人,心怀边疆战事,往往对民生不太了解,他们对于民之事只会从书中字意了解。

杨志眼中闪过精芒,心想如果没有得到师祖的恩赐,这场童生考核我还真没希望,光是论语十则他都不一定答对几题。

杨志在记忆中挑来选去,最终选了一首李白的《关山月》,是诗经大全中很出名的一首边疆诗,诗词之意:明月从天山升起,出没在苍茫的云海之中。长风吹过几万里,一直吹过玉门关。汉武帝曾经出兵白登,胡人窥视着青海湖。自古以来征战的地方,看不到几个人能够生还。战士们看到这一片凄凉景象,思念家乡多是满脸愁苦。想家中的妻子在高楼.上,一定是叹息声不断。

杨志想起师尊的任务,于是定了定神,体内文气凝聚在笔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