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正因为并不知道这些的,董诚却是真的认为自己远赴西域的想法能够让他的大梁死中求活,所以为了让自己的大略能够顺利进行,这如何让更多的百姓和军士能够跟着他远走,却是一个他必须要解决的难题。
当然了,这个难题其实他早就想出了解决之法,不过那个方法实在是太过缺德,却是不能从他这个大梁皇帝的嘴里说出来,免得以后想要推锅都没得推。
毕竟他想带走这些军民百姓,可不是单纯想让他们当西行当中炮灰和消耗品的,等到到了地方自立一国之后,这些军民百姓也是他立国的基础,可不能完全不理会军心民心,到时候必然要推出几个替罪羊来替他受过挽回民心才行。
实际上,今天老丞相所说的这些话,是在之前就已经和董诚商量好的东西,老丞相已经存了替董诚的背锅之心,但是董诚还是希望这满朝文武之中有人能主动跳出来,像老丞相这般又忠心又能干的臣子可不好找,如果可能的话,董诚还是希望有人能替老丞相把这个锅给背了。
至于想不到办法什么的是不存在的,董诚早就通过各种途径把自己想的办法暗中透漏给了文武百官们,现在这满朝文武就没有不知道这事是要怎么办的,就看有没有人足够忠心,愿意和老丞相一样主动跳出来背锅了。
于是在老臣相开口之后,董诚就当先开口暂时阻止了老丞相把话说下去,接着就把目光转向了大殿之下的两行文武身上。
“不知诸位爱卿,对丞相所说之事可有良策教朕哪?”
这要是几年前大梁朝如日中天之时,哪怕是知道自己这是要给董诚背锅,殿下的这些文武们恐怕也会为了这个背锅的名额争抢起来,毕竟给皇帝背锅可是能大大增加圣眷的事,就算是因此获罪,按照刑不上士大夫的世家规矩,也不会有性命之虞,最多也就是暂时离开朝堂而已,只要风头过去,就算是出于世家之间最基本的礼尚往来,皇帝也得把给自己背锅的人重新找回去并让其更进一步,所以替皇帝背锅乃是惠而不费的大好事!
可是那是之前,现在如果跳出来把眼前这口大锅背了,那就很可能真的会把小命丢掉了。
如果是往常,哪怕董诚想要找替罪羊,也不可能会真的动世家之人,他虽然已经贵为皇帝,但是其实也只是最强的世家家主而已,也不能不守世家之间的规矩,可是如果是在西行之中,或是到了那西域之外,那情形就完全不同了。
世家只有在拥有自己的地盘和百姓,并且拥有盘根错节的关系网之时,才能被称作是世家,但是如果跟着董诚西行到了那西域之外,那已经失去了地盘和掌握的百姓,关系网这种东西在西域之外也毫无作用的他们,就成了无根浮萍,那时手握大军的董诚只要不是想把所有跟随他的世家都一网打尽,而只是想要拿一两家出来稳定民心,那被选中的人也根本就无从反抗。
所以如果现在背上害得军民们背井离乡的这口超级大锅,到时候被推出来给军民泄愤的时候,不止他们要死,就是身后的家族也不一定能够保全,所以在董诚问话之后,原本就安静的大殿中更是鸦雀无声,所有的人都眼观鼻鼻观心,低着头连喘气都不敢大声,生怕稍微一动就会被董诚硬安上这口要命的大锅!
“混蛋!朕要你们有何用!”
董诚虽然早就知道让这些家伙自愿牺牲是难比登天之事,但是现在看到这满朝文武竟然连一个敢忠心君事都人都没有,还是忍不住大骂出口!
可是既然他们都不愿意,董诚也拿他们没办法,在西行之中,董诚还需要这些文武和他们背后的世家帮助,才有可能控制住局面,所以也不可能真的在这个时候跟他们翻脸,所以董诚现在最多也只能骂个几句,却是不能真个找出一个来杀鸡儆猴。
不过董诚在心中暗暗发誓,等到西行之后这些世家再也没有利用价值之时,他一定要学习南边的那只妖虎,让这些世家全家死绝,一泄今日之恨!
心中暗自给这些世家判了死刑之后,董诚只能用眼神示意老丞相继续他的表演。
幸好这老丞相虽然也是世家出身,但是已经家道中落,族人四散,并没有家族拖累,加上他身受两代镇北候提拔重用的大恩而忠心耿耿,却是愿意冒死替董诚背锅,于是在董诚示意之后,他毫不犹豫的站了起来,对董诚道:“陛下!这百姓眷恋故乡不愿远行乃是天性,若是不出重手,怕是没有谁愿意背井离乡,所以还需将其全部强征,并行那三营分立之策,即可让其供我大梁驱使!”
老丞相所说虽然是董诚所想,但是他却是不能一口答应,于是他断然推拒道:
“嗯?老丞相所言不妥,这百姓不愿离乡而强逼之,是为不仁,朕登基以来,一向以仁义爱民为念,如今又如何忍心为我一家之社稷,为强逼大梁百姓西行,而行那骨肉分离之事?
此计不必再提!还需另想他法才是。”
“陛下此言差矣!”
知道他们刚刚的表现已经恶了董诚,在这个有人主动背锅的情况下,满朝文武自然是愿意陪着董诚演完这场戏,以减轻董诚心中对他们的怒火,因此在董诚稍一推脱之后,立马就有人跳出来反驳于他。
“陛下不忍百姓骨肉分离背井离乡自然是仁义,但是此乃小仁小义,若是天下太平之时倒也不吝为之,可如今妖虎作乱,伪朝横行,我大梁社稷有悬卵之危,如此危急之际,陛下所定西幸之策乃是保存我大梁设计之大义,岂能因小义而弃之?
臣请陛下,依准丞相之策!”
“没错!陛下!臣附议!”
“臣亦附议!”
一时之间,满朝汹汹,所有人都在力劝董诚采纳丞相之计。
“哎!我大梁百姓何辜?竟要经此大祸,此皆我之罪也!”
董诚假意推脱了几次,才终于在群臣的劝谏之下,在留了几滴眼泪后,无可奈何的答应了下来。
之后整个大梁朝,就都按照丞相的计划行动了起来。
于是在大周中兴五年三月十四日这一天,镇北候董诚尽起八十万大军,裹挟几州之地二百四十万百姓,从上京向北出玉门关渡过了长阳江后,就从关外之地沿着长阳江一路向西,开始了这场前无古人,史称暴侯西迁的大迁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