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055章 解池(1 / 2)大齐帝首页

政治总是需要妥协,部分有本事的投降者肯定要重用,与道德品质无关。

河东大族杨摽是杨氏的首领人物,在河东威望很高,也有能力。

因此,高殷经过认真考虑,高殷让杨摽担任建州刺史,建州属于南上党,此处距离河东也不远,有小路相通。

听说高殷准备沿着横岭关、桓曲、河内方向到洛阳,他就亲自陪着高殷,正好他也要到建州上任。

“也好,朕想去解池看一看,那里可是有名的盐都!”高殷点点头。

……

高殷带着几千人的卫队,一路风尘仆仆,不几日就抵达解池旁。

他放眼一望,只见此处烟波浩渺,一眼望不到边。

此处是世界上几大盐湖之一,可能经过一千多年的晒盐后,整个面积变小了。

现在是夏季,盐湖边是盐田,而且站在湖边感觉风很大,这对晒盐更有极大好处。

高殷来之前了解过此地情况,知道此处自有人类活动之时,就开始采盐,采盐史非常悠久。

为便于管理,原任盐监暂时并未更换。

此人姓裴,名誉,出自河东裴氏高门。

见到高殷亲自到此处视察,他非常兴奋,对此处情况做了详细介绍:

“陛下,此盐场去年产盐四十八万席,一席一百一十八斤,产量五千六百余万斤……”

高殷一听,大齐两千多万人,每人一年都有两斤半盐,不过这点盐对于百姓来说还远远不够。

当时人们的用盐量很高,人均每天五六十克,可能与那时盐价不算贵有很大关系。

有人认为,古人无冰箱,喜欢腌制食品,这应该也是食盐超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有人计算为当时人均仅几克,那是计算错误)

隋唐以前,食盐并非严格的专卖制度,时有兴废;国家真正执行严格食盐专卖制度是在唐代安史之乱以后,一直到几年前的二十一世纪。

唐代安史之乱之前的食盐价格,长期维持在十文钱左右一斗,非常便宜,当时朝廷只收取很少的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