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殷想了想:“朕意,就让成休宁将军担任蒲州刺史,七千精锐驻扎于浦津,另鲜卑勇士三千驻扎龙门津,朕再调派几名六镇汉将协助管理。
还有南汾州,只要河东在我手,该州他是夺不去的,反正驻军也不多,就让淮南的卢潜担任南汾州刺史,他在淮南呆太久,该回北方了!”
成休宁是六镇汉人,高殷要逐步扩大汉人将领的使用,今后汉人比例会逐渐增大,慢慢成为军队主力。
郑子默一听,倒是有几分意外,他原本以为斛律金、高长恭当然会很有希望镇守浦津呢。
其实高殷依旧想让高长恭担任并州刺史,这位置太重要,涉及稳固晋阳与防备突厥袭击,不能轻易换人。
随后,郑子默又汇报最近谈判进展情况:“陛下,臣已与尉迟纲经过三轮谈判,主要事项基本谈妥,就是有一点,对方坚决不肯每年上贡绢帛,特请陛下旨意!”
高殷一听,心想,一般人也不会轻易同意此条,因为自己已经占领了河东,光是解池的盐税,一年也有三四十万贯,更别提还有二十余万户的税收了。
算了,让他们尽快谈完,自己也好离开,反正关中、巴蜀迟早是自己囊中之物,何必过多“剥削”关中与巴蜀百姓呢?
“他不愿意上贡也罢,朕意,就换一种方式,加强边境贸易,也就是双方通商,要强调每年达到多少的贸易额,双方免税。
比如陇右有人种植白叠花,想办法多采购些回来,包括种子!总之,通商总是对双方有好处的!”
“免税?嗯,陛下英明,我大齐经济远强于周国,如此一来,必定大有收获。臣接下来就拟定通商办法!”郑子默道。
他知道高殷是想通过边境贸易,把他发明的“鍮石”换取铜、金、绢帛等等,那东西还有一个月就要生产了,因为修一座城其实很快,两三个月就完成了。
另外,高殷已经告诉了白叠花(棉花)的好处,尽可能推广种植一部分,解决百姓穿衣问题是大事,北方很需要棉花。
……
郑子默告辞离去,高殷开始考虑接下来的方略。
他本还想从南方多搞到些硝石,不过在张子信的提醒下,他很快就打消了此想法。
自己大张旗鼓让百姓煮硝石、炼硫磺,动静太大,周国、陈国奸细肯定早已打探清楚。
他们也可能几个月就研究出火药配方来,当然,那配方肯定永远不及自己水平,火药威力自然远逊,不过应该能正常使用。
再者,南方硝石产量大许多,火药量将远大于自己,这对自己极为不利。
现在过河攻击关中?
不行,困难极大,没有必胜把握!
因为现在自己火药已用得差不多,加上黄河天险阻隔,自己无把握成功渡过浦津或者龙门津。
至于从河南方向进军,也未必能够轻易突破潼关与附近津渡,经过河东战役之后,周国必定严防潼关、黄河一线。
自己可不想与敌人打消耗战,一次死人太多,不好对百姓交代,会天怒人怨。
最后就是出雁门关,走河套----陕北一线南下攻击关中。
这本来是一条可行的线路,不过由于齐国与突厥有大仇,因为高洋打败并屠杀了数万突厥人,因此这方案显然也行不通。
突厥人本就是周国盟友,定然会主动攻击无疑,几十万突厥骑兵不容易对付。
思考半天,他觉得要想统一全国,还得从火器技术升级上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