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不愧是老杨家。你们杨家对大汉的忠诚,朕记在心里。那好吧,你如今有何事启奏?且一一道来。”
皇帝对杨彪赞不绝口。
其实,皇帝对于谁家对汉室忠诚,他的心里亦有数的。如非一些朝臣有时候真的不知好歹,明知道不可为的事,非要逼着他表态,如此,他才不得不为了保全自己而放弃了那些直臣。
这样的事,在朝廷上发生过不少,站在皇帝的立场上来看,有时候也的确很难分得清是非黑白来。
不说这些,且说杨彪,他马上就启奏道:“皇上,臣要启奏的是,经臣的了解,大汉如今还有多地发生叛乱,而且,地方官府不力,让贼势日渐增大,臣是担忧,如果咱们朝廷不尽快剿灭那些叛军的话,以后唯恐尾大不掉,会影响到咱们整个大汉的繁荣稳定的状况。”
“如汝南地区,黄巾余孽极为猖獗,又有江夏方面发生了叛乱,东吴方面也有大盗严白虎作乱,洞庭、鄱阳湖等地的水贼作乱四方。还有秦山贼以及泰山黄巾军、黑山黄巾军等等。”
“再有幽州乌丸人作乱,并州地区匈奴等异族亦蠢蠢欲动。”
“最为关键的,便是西凉叛军,虽然如今大汉的主要力量都放置于西凉平叛,可是,前方作战不力,不久前,反而被贼军所败,这些局面,如果不改变,不扭转过来的话,一旦让贼军攻陷西都长安,那么就会直接动摇到我们大汉的根基,毕竟,西都长安可是咱们大汉的祖庙所在的地方。所以,臣恳请皇上及早对这些地方叛乱的情况有一个针对性的有效举措,尽早平定叛乱才是正理。“
杨彪所说到的这些,其实都是真实存在的一些大汉现状。事实上,还有更多的零星,叛乱并没有说出来。
皇帝听了,的确也有些心慌头痛,他对于杨彪所说的这些,他也并非是完全不知情的,毕竟,这段时间他也的确看了不少奏表。每每看到这些状况的时候,皇帝都有一种感觉,那就是现在的大汉的确已经是千疮百孔,似乎都已经烂透了啊。
偶有时候,皇帝还真的感到有些内疚的,自己身为皇帝,却把一个好好的江山搞成如今的样子。
似乎,也的确到了要重整山河的时候了。如此,皇帝心里要成立一支强大的新军去平定天下各地的混乱的决心也就更强烈了。
成立新军的事,皇帝是不好亲口提出来的,因为如果是他亲口提出来的话,那么立马就把自己置于把持皇宫的宦官的对立立场上去。这样很容易会逼得那些宦官狗急跳场,对皇帝而言,的确是一个极大的威胁。
他早前随口提议提升杨彪的官职,晋升为卫尉。这其实也是皇帝对宦官的一种试探,结果很明显的,张让等十常侍根本就没给机会别的朝臣参与商议是否晋升杨彪为卫尉的事。直接就反对,并且很坚决。
这样,皇帝也不得不放弃了这个念头。
这可是要直接动那些宦官的根本啊,直接动了禁军的最高统领,那些宦官又岂会同意?
如此,皇帝也只好作罢,而经过这翻试探,也使得皇帝知道,如果自己要提出组建新军的话,那也是不可能的。所以,皇帝不能亲自提出组建新军的事来。
另外,杨彪也不行,如果是杨彪贸然的提出来,那些宦官一下子跳出来反对,那么就是一场唇枪舌战,最后皇帝就会夹在中间,答应不行,不答应也就等于失去了一个机会。
所以,杨彪所启奏的,只是一个引子。先把这个不容否定否认的事实让满朝文武都先有一定的了解。
了解之后,那么就进入一个商议的阶段,那就是面对这样的状况,大汉朝廷应该要如何去应对呢?
如果说,是别的事情,那么倒可以暂且搁置,不用马上商议决定。可是,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朝廷来说,叛乱就是头等大事,没有人敢忽视轻视的。这些,就算是张让等十常侍,他们亦不敢说放任那些叛乱不理。
“皇上,杨彪大人所启奏的情况,的确有些迫在眉睫了。老臣这段时间也正在为这些叛乱的事情而颇费脑筯呢,该调拨的钱粮,该调动的朝廷军马,亦都已经做足了功夫。可是,却不能更好的克制或是剿灭那些叛军,老臣有时候想来想去,也不明其中的道理啊。“
“皇上!臣也一样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啊。原本臣想向皇上请奏,出动咱们京城的卫戍的军马参与平叛的行动。可臣又担心,这一旦京师兵力空虚,唯恐又让一些叛军有机可乘。“
“皇上!远的不说,这西凉平叛的事,还真的要重视起来啊。“
“皇上!臣要弹劾!董卓在西凉与叛军交战时,消极怠战,屡屡错失败敌良机!臣要求另行换人接管西凉的军马。”
朝堂上,这一时间,此起彼伏,围绕着如今大汉各地多叛乱的事,各自纷纷提出要朝廷重视起来。间中也有个别朝臣弹劾指谪地方的官府主官或是将领不力,要求撤拿治罪,另行换人上去。
“好,众卿安静。”皇帝见差不多了,便压了压手道:“这些状况,朝廷的确是已经到了不得不重视,不得不处理的时候了。如此,那么对于咱们大汉如今的局面,尔等又有什么的解决方法呢?”
“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