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老夫子讲这句话啥意思呢?这是在要求他的弟子呢。凡入我孔门学习的学生,先要有个标准。做到了,可以入我孔门,做我的弟子,做不到这个标准,对不起,俺不收你。”
“哦!原来是这样。”
吴小刚父亲好像听懂了似的应和道。其实心里还在犯嘀咕,这说的都是甚兰?
“孔子可是圣贤呀!讲的是圣经,弟子们学的是圣学。所以这个标准就是学圣学贤的根基,我们做老师的,为人父母的不可以忽略了啊。”
吴小刚的父亲正捉摸《圣经》不是基督教吗?孔子甚时候讲开《圣经》了?看来这个年轻老师确实是喝大了,开始胡乱说话了。吴小刚的父亲心里一下子轻松了,也就借着酒劲胡乱听。
“老吴,你知道《弟子规》吗?”
这个吴小刚父亲还真知道。不过只知道有这么回事,具体内容可从来没看过。他只念过初中,哪里能看懂什么《弟子规》?能知道有个《弟子规》就算不错了。有了这点自信,再加上酒精烧的,说话就有了底气,声音也高了。
“知道。”
“哦——好!”辛怀玉高兴道:“《弟子规》的总纲就是从孔子的这句话来的。《弟子规》也是根据这句话编写出来的。《弟子规》干啥的?”
吴小刚父亲茫然的摇摇头。他是真不知道。不仅不知道,现在连辛怀玉刚才说的那句话也记不得了。
“《弟子规》是清朝一个叫李毓秀的老师根据孔子的话编写出来教导弟子,就是他的学生,如何修身立德,成就学业道业的。说白了,就是咱们现在的政治课。”
“原来是政治课呀!”吴小刚父亲豁然道:“你这么说我就知道了。”
“《弟子规》在清朝很普遍的。家家户户都要念。”辛怀玉伤感道。“过去是蒙学,给小学生学的。现在我们大学生也要学啊。”
“大学生还学小学生的东西?”
“学呀!当然要学。”
“为甚?”
“缺了。缺了啊。”
“噢。”
“你看这句话里有七科,七件事: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学文。在家里必须孝养父母,对父母要恭敬,要使父母快乐,这是‘入则孝’;对一切的长辈、年长者,都要恭敬,对年幼者都要友爱,这是‘悌’;不要忽略了生活中的小事,从小事里头养成谨慎的态度,从小事当中培养大的德行,做到谨言慎行,不要胡言乱语、肆意妄为,这是‘谨’;言而有信,说话一定要诚信,不能有欺诈、有妄语,这是做人之关键,一个人说话如果没有信用了,那他什么都做不成功,他在这个社会也不能立足,这是‘信’;博爱众人,跟一切人交往都要有爱心,爱心不只局限在自己家里,要扩展开来,对一切众生、一切人、一切物要平等博爱,爱爱自己的父母长辈,也要用同样的爱心爱一切人,爱自己的儿女晚辈,也要用同样的爱心爱一切人,这是‘爱众’;选择师友,要选择仁者、亲近仁者,对自己的道业学问长进有很大的帮助的人,这个不能随便,这是‘亲仁’。前面六件事做好了,再说做学习知识,再说做学问。这叫‘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道德是学问的基础,做人是学问的基础。没学会做人,没有孝悌谨信爱众亲仁的道德根基,学习再好,学问再大也没有用,甚至有害。和珅学问大不大?作了贪官。汪精卫学问大不大?作了汉奸。”
辛怀玉这番摇头晃脑的宏论彻底把吴小刚的父亲给说蒙了。前面的话都没听懂,只听懂了最后两句话,那就是:学问大的人没一个好东西,意外之意,学习好算不了什么。吴小刚父亲想,你这不是拐着弯儿骂我儿子吗?骂儿子不说,连老子也骂了。骂就骂呗,他妈的骂人还不带脏字,这跟吃人不吐骨头有甚两样?吴小刚的父亲就不高兴了。人一不高兴,脸也本住了,眼睛也不知道飘到哪儿去了。
吴小刚的父亲已经不想再听辛怀玉在哪儿鬼嚼了。
辛怀玉本是性情中人,跑家访竟然喝多了酒。喝多了便喝多了,老老实实说几句正经话,偏耍文墨,跟个听不懂的人说些听不懂的事。事情的祸根就埋下了。
不懂的东西就可以任意理解。
辛怀玉的这些话别说跟吴小刚的父亲说,就是跟学校老师说也没有人会感兴趣。我在学校待了十年,在教育局待了二十年,别的不敢说,对老师还是比较了解的。考大学的时候拼了命的学习,考上了。你看。考上了。这个“了”很有意味。《红楼梦》里有首“好了歌”,就那意思。我不敢说全社会阅读是怎样,大部分老师不读书不看报,我敢说。这个事件概率很大。
老师手头的书大体是固定的。课本、教学参考、教案精选。人文变成了技术。什么叫教好书,把成绩搞上去了,书就教好了。什么叫教育好学生,学生在校没惹事,学生就教育好了。这让我想起了寒号鸟的故事。大多数老师是嘴上成天挂着读书呀读书呀却最不读书的一群。
有人说,你扯淡!
不信?你当几天老师看看。
正如辛怀玉所说,学校里有一群技工。
但我这话里不包括辛怀玉、石子谦、孙澄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