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章(1 / 2)造士首页

三轮车的“突突”声刚熄灭,辛怀玉就跳了下去。

转过身吃力的把肚囊囊的行李拖到地下,又从兜里掏出一块钱递给三轮车司机。司机愉快悠长的一声“好嘞”,脚下发力,重又发动了三轮车,一个急转弯,“突突突”一溜烟远去了。

车子离去时掀起一片尘土。辛怀玉边躲闪边用手搧了搧扑上来的尘土,这才抬头往学校的门口看去。

简陋的大门只有两个用砖垒起的门垛,外面贴了瓷砖,看上去光净些。两扇用钢管和钢筋焊成的大门没有上漆,锈迹斑斑。大门中间开着一扇小门。因为经常有人进出,被摸得光溜溜的。门垛太瘦,大门太宽,大门一晃,仿佛门垛就要被揪塌似的。靠右手的门垛上面挂了个白底黑字的木头横匾,上面用蒙汉两种文字写着学校的名称:

包头市南海中学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由于人口高峰的原因,学校突然变得紧张了。包头市政府迅速在全市范围内新建了十几所中学,其中就有南海中学。

南海中学始建于1978年夏,1978年冬正式招生。从建设时间可以看出学校不大。总共占地12亩,7栋平房做教室和办公室,1栋小二楼做实验室,教室前面有一个不足200米跑道的操场。三个年级,每个年级四个班,总共十二个班。这么小的一所学校,鼎盛时学生达1100多,学校只得压缩老师的办公室和实验室,腾出来做教室。

南海中学之所以叫南海中学是因为学校建在了素有“塞外西湖”之称的南海湖畔。

说起南海湖不得不多说几句。

南海湖现在叫包头市南海子湿地自然保护区。之前叫南海子,又叫小河套。是个土名字。虽土,却涵盖了其成因和历史。

黄河流经包头段东河区二里半段区时形成了一个向内的水湾子。清末民初,水湾子与黄河是相通的,从黄河上游西宁、兰州、银川、后套等地经水路用船筏下运的皮毛、药材、粮食、盐碱、特产等货物运到水湾子里,在水湾子里修建的码头上做买卖。水湾子成了包头最早的水旱码头。

史载,同治十三年(1874年),黄河大改道,原来设在萨拉齐厅毛岱村的黄河官渡口岸被水冲废,经清廷谕旨钦定,包头南海子黄河码头成为当时绥远境内唯一的新的官渡口岸。此时,不仅从黄河上游下运货物的船筏绝大部分在南海子码头停泊卸货,就连黄河南面的伊克昭和陕西榆林地区的货物,也大都在南海子码头中转。至此,包头才逐渐成为河套地区与土默特平原蒙汉交易中心,黄河中上游水运枢纽,“西北重镇”,“水旱码头”。

后来黄河南移,水湾子与黄河断开,加上旱路的通达,码头逐渐废弃,变成了一片孤水。当地人称南海子。海子即湖的意思,南是因为海子位处包头市东河区最南端。也有人称小河套。河套全称黄河河套,指内蒙古和宁夏境内贺兰山以东、狼山和大青山以南黄河流经地区。因黄河流经这一地区时形成了一个大弯曲,故名。黄河到了二里半,只绕了个小弯子,所以叫小河套。里面多有黄河鲤鱼生长,长年有人在湖面上打鱼。黄河鲤同淞江鲈鱼,兴凯湖鱼、松花江鲑鱼共誉为我国四大名鱼。黄河鲤,自古就有“岂其食鱼,必河之鲤”、“洛鲤伊鲂,贵如牛羊”之说,向为食之上品。这些自不必说,本世纪初,国家重视生态保护,正式成立了包头市南海子湿地自然保护区。如今的南海湖,水草丰满,各种珍禽异鸟在碧波荡漾的湖面上自由飞翔。南海湿地景区成了真正的“塞外西湖”。

南海中学因为毗邻湿地景区被称为花园里的学校。学校里的老师和学生更愿意称为花园旁的学校。

辛怀玉分配到南海中学是1988年,其时学校已建校10年。这10年间学校并没有多少变化。操场是土操场,操场与教室之间的小广场是土广场,教室之间除了种花草树木的花栏外也全是土地。只有通往各个教室和办公室铺了红砖,形成一条条狭长的甬道。每次升旗仪式时老师和学生全都站在土窝子里,稍一动就会扬起一片尘土。尘埃钻进老师和学生的鼻子里,嗓子眼儿里,弄得一片咳嗽声。操场上做操和上体育课就更不用说了。学生在前面跑,荡起的尘土在后面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