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入侵,对美国人同样不陌生,另外,大部分美国民众对此类事件同样敏感,出于地缘包围的复杂感,万拿下的事一传开,很快引起了大量的讨论。
有关讯息在网络的加持下快速扩散来,如潮水般涌向各处、传达到个人。
一些年轻人,很多的年轻人,或者干脆经常去旗下的连锁电影院看过电影的人把手中的键盘当作传声筒,可这种一时“激愤”形成的战力却根本不持久,尤其是万新闻官公开表态
一,管理层变化不大,都是美国人二,企业拥有极大自治权。
一手如索尼收购哥伦比亚的做法,抵消了许多的抵制情绪。
当然,这种做法确实有效,虽然傻子都知道万达花了这么多钱和心思买下,怎么可能真正放任它独立,但起码,没人能反驳这一点。
究其原因,是资金链出了问题被迫引入新的资方,说得敞亮一点,没万,也得变卖资产,下场不一定比现在这般更好还能全须全尾的保留了旗下的品牌院线,甚至二次扩大、翻新,提供更好的服务和观影环境。
事实也确实如此,大家的争论已经没放在被买入,而是讨论起了值不值,该不该,万就这么透过这笔大额交易,出圈了。
一时间,所有的美国财经频道都在拿这桩收购案说事。
洛杉矶本地的财经节目主持人和某专业嘉宾对坐,聊起道:“所以这份交易,谁受益了?”
“这么一披露,大家都知道过去几年他们的经营状况并不好,尤其是院线市场越发被日益繁多的娱乐手段限制,票越来越难卖出,观众的观影欲望也不像以前那么高了。
哪怕票房纪录不断被打破、抬高,但只是少数,明眼人都看的出来业内均量一直在减少,场次的上座率也是,在这个时机介入,你觉得合适吗?难道万真的像采访里说得那样是为了扩升国际业务?抑或是抬高集团形象,甘愿花这笔钱?”
主持人按着台本顺序提问。
“怎么说呢,经营不善虽跟电影业的大环境有关,但其实也不至于这么惨,在卖身万之前背负了大量的银行外债。
我翻过一些资料,虽说09年10年,电影市场的总量对比以往减少了一些,但去年又回暖了,究其原因,影院经营是跟制片厂离不开的,院线需要更多、更平滑的排片,这就代表它们需要大量优质内容填充,一旦制片厂低迷,院线市场自然就低迷了,而一旦他们产出平稳,也能轻易带动市场。
所以,虽说数据显示,哪怕是很多小型连锁院线都赚到钱的11年,仍旧亏损了8270万美金,但这部分里面营收还息占的比例相当高。
也就是说,它一家的负债经营并不代表院线市场真的没有前景,只是比起过去,花费心思的更多。
何况,也有点错估自身现金流了,我看过他们之前的报告,07年以前他们还能维持2到3亿的净利润,只是从那一年开始,为了提高竞争力,他们开始大规模淘换放映设备。
然后拥抱巨幕和3放映本就会使得支出成本加大,却不想制片厂那两年也不太给力,产出的电影有很多观众不买账,这才超过了经营负担,逐渐演变成了利润抵息的恶行循环,肯定不能全归咎于大环境。”嘉宾理性分析称。
“那就是的大小股东会后悔?”
“呃……这其实不是一件绝对的事。我只能猜测贝恩资本、凯雷资本为股东主体的投资人不愿意在持有这份有些经营风险的资产了,而且他们也确实卖出了一个高价。”
嘉宾乐呵道:“我看过那位王先生的采访,他说不是溢价,但我们都知道他在偷换概念。
贝恩资本、凯雷资本等股东加起来整体持股的资产不到1751亿,而万却花了31亿美金拿下了一个350家影院、5050块银幕的,虽说这里面有5亿是收购帮助运营的资金,但如果现金流还健康,也用不着这5亿的保证金。
单论那些银幕资产,溢价绝对高达77,除非他们觉得这个品牌就值13亿。”
“哈哈哈。”这种坑外资的事,喜闻乐见啊,演播厅内外顿时充满了快活的气息,可能看节目的观众听着分析也会会心一笑。
但就像这种很表面的见解一样,单看交易双方,那肯定卖的不亏,转手就赚了10几亿,任谁都要称一句生财有道。
但万是贷款买的,真正的自主投入资金成本不到8,也就是说,以200亿人民币的借贷和内地银行利息环境,除了利息每年高达7到8亿人民币,对各条战线频频出击的万集团来说,是一个不小的包袱,更有可能被拖累成一个大包袱,其实没花什么自己的现金。
这种飞速扩张,以蛇吞象730块银幕的万拿下5050块银幕的,确实很不对等只是尤其考验万接下来的消化能力。
消息传回内地,本土的一些财经也不看好这次交易。
熟悉一点规则的都知道,万院线背靠着万地产拿地建影院,物业生态模式中的地租环节被集团自行减掉了,所以万院线的利润远比同行高,经营成本也远比同行低,但不一样,他们要支付的影院硬成本丝毫不低于同行,没有物业布局的便利。
一旦有所不顺,受限于规则的不同,又不能转移成本,做不到万院线那么高的净利率足足17,很可能烂在手里。
当然,大老王不这么看。
他真不是说笑,他也没觉得收购亏了。
站在他的角度,是,“资产溢价”高达77,是,借贷买入,筹措200多亿人民币的现金对万都需要谋划很久,但目的达到了不是吗。
虽说引进份额上面没消息,可万拥有了全球院线市场2成的份额,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全球第一院商,影院业务不再局限于内地,也完成了地产到文化领域的大力推进,获得了政策上的扶持,再者,进驻了全球电影业务的上下游,为集团谋求了更广阔的天地,加速了战略转型,开发蓝海。
是,国外拿地不方便,但影院经营的固定成本是不变的,哪怕比内地高,但好莱坞的利润来源也比内地高啊,美国始终是全球第一票仓,影片质量的提升也会对运营情况的好转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换言之,复联这样的电影每年多来些,的前景并不悲观。
只能说,这笔交易双方都乐见,一来贝恩资本等投方高价甩脱了二来万主体业务就有院线,他们的管理手段不差,是专业的,无非有点小赌自己能顺利掌控、消化海内外的经营市场,赌他们进入了一个广阔的新兴业务主体。
万看起来很有计划,也存在做好的可能,这也是一些分析师没有完全看衰收购案的原因。
“我们注意到万的制作公司跟萤火虫有业务往来,他们靠着拼盘基金绕过了监管,很聪明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