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不说朱钰与唐越儿在马车内争执,长乐殿里,因为皇帝下旨,将睿王朱铄的侧妃李氏扶正为睿王正妃,杨淑妃对此事甚为不满,没待多久,便借故离开了长乐殿。
李氏看着杨淑妃离去的背影,长长地松了一口气,谁料这口气还没放下来,杨淑妃贴身的孙嬷嬷就悄悄回转了来。
孙嬷嬷看着李氏,笑得别有深意,对她道:“李妃,娘娘有请。”
李氏心头突的一跳,略镇定了神色,问孙嬷嬷:“母妃不是已经回去了么?不知还有什么事情要见我?”
孙嬷嬷并没有耐心与李氏多说,又笑了笑,道:“李妃去见一见娘娘,不就知道了吗?左不过都是些好话,或是好事情,都是一家人,娘娘还能害李妃不成吗?”
“嬷嬷误会了,我并不是这个意思,”李氏知道孙嬷嬷服侍杨淑妃多年,最是在杨淑妃面前得脸的,哪里敢轻易得罪了她,她的话自然也是要顺从的,于是忙又道,“好,请嬷嬷带路,我这便随嬷嬷去见母妃。”
说着,转身对瑶儿的贴身嬷嬷赵氏道:“我去见一见母妃,你一定要带好了瑶儿,知道吗?若是我一时半会儿回不来,你就带了她先去宫门处坐了马车等我,或是让王爷带了她先回府去也可。”
赵氏点头应了。
瑶儿却拉住李氏的手不让她走,李氏蹲下去搂住瑶儿,含笑温声哄道:“瑶儿乖,你先跟赵嬷嬷待一会儿,好不好?母亲去见一见你的祖母,很快就回来。”
孙嬷嬷看了看瑶儿,对李氏道:“小郡主若是舍不得离开李妃,不若就将她带上吧。”
还不知道杨淑妃会与自己说什么事呢,多半可能是不好让孩子听见的事情,怎么能把瑶儿带去?
李氏笑着摇了摇头,对孙嬷嬷道:“不必了,就让赵嬷嬷带着瑶儿吧,稍后王爷也要回府去的,就让她和王爷一起回去吧。”
李氏都这么说了,孙嬷嬷也就不好再说什么,瑶儿依依不舍地放开了李氏的手,看着孙嬷嬷带着李氏出了长乐殿走远了。
杨淑妃先回了自己宫中,褪去锦衣华服,满头金玉钗饰,净面洗手,换了家常衣裳懒懒地倚在了软榻上。
孙嬷嬷带了李氏进来,屈膝对杨淑妃行了一礼,道:“娘娘,李妃来了。”
杨淑妃抬眸看了李氏一眼,满心里的厌恶都写在了脸上,但是好在李氏低眉顺目,看上去十分安静乖顺,杨淑妃才暂忍下一口气,语气淡淡地道:“来了?坐吧。”
就有宫女挪过一个锦凳来,放在了软榻旁。
李氏行礼谢过,小心翼翼地往锦凳上坐了。
杨淑妃也不说话,由着宫女为她揉捏着肩膀,自己手里端着一盏热茶,拈着茶盖一下一下地拨着盏中的茶水,茶水冒着腾腾热气,她也不喝,目光先是盯着殿中的一盏烛火看了许久,然后目光一转,看向李氏。
李氏虽然已经嫁给睿王朱铄有好几年,如今却也不过二十二三岁,因为原本就生得只是中人之姿,经过了这些年岁,此时看去,眼角眉梢倒有一种别样的沉静之美。
只是可惜,家世太过平常,于睿王朱铄而言,在朝堂之上并无半分用处,当初娶她为侧妃,也是朱铄的元配正妃为了彰显自己贤良大度的名声,由她作主为朱铄纳娶的李氏,当时也是千挑万选的,最后选了这么一个相貌寻常,家世普通的。
杨淑妃想起自己儿子的元配正妃,心中不禁冷笑,那女子原本看上去是个十分良善,相貌出众,品性温柔的,其实暗藏起来的心机又有谁知道呢?为自己的夫君挑选这么一个无用的女子做侧妃,其用心细想便可知。
前尘往事勿提,杨淑妃看着李氏,却是越看越觉得不顺眼,想着就是这么一个样样泯于众人的女子竟然就占了自己儿子的正妃之位,实在是可恨又可气。
杨淑妃冷笑了两声,搁下了手里的茶盏,问李氏道:“你对于皇上方才在长乐殿所说的话,有何看法?”
李氏心里一惊,她早就有不好的预感,杨淑妃让孙嬷嬷回转来请她过来说话,多半就是为了皇上下旨,将她扶正为睿王正妃的之事。她心里明白,夫君对她并无多少恩爱,平日里根本就没有拿她当过一回事,不过是看在她生育了一个女儿的份上,愿意跟她说几句话罢了,而杨淑妃这位婆母,则更是对她诸多不满,嫌她相貌不够出众,性情太平淡,无甚讨喜之处,家世更是寻常,不能给夫君带来半点助力,就算是生孩子,也只是生了一个女儿。
李氏如此想着,在心里嘲笑了自己一下,自己还真是什么都差劲得很,哪里担得起睿王正妃之位?
李氏暗暗叹了口气,她对于自己是否能做正妃是没有一点奢望的,她只想安安静静地守着自己的女儿,安稳度日罢了。
杨淑妃既然不喜欢她来做儿子的正妃,那么她不做便是。
李氏勉强笑了笑,对杨淑妃道:“母妃所指,是父皇要将我扶正为妃之事吗?”
这句话正问到了杨淑妃的痛处,她当即沉了脸色,紧紧攥着手里的锦帕,瞥了李氏一眼,冷笑几声,道:“你心知肚明,又何必再问本宫?你嫁给铄儿也有好几年了,膝下单薄,只生得一个女儿,而且就凭你的家世,你觉得你可有资格做他的正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