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随笔二 关于儒学的两个基本问题的认知(1 / 1)到地球去首页

其实我对儒家学说只知皮毛,但我有探索情怀,思辩的情绪在我心中挥之不去,所以我觉得有必要在这里就本书中涉及的两个儒学的基本问题,谈谈我个人的认知。一、关于格物致知“格物致知”是儒家学说的最重要的理论,也是引起后人争议最大的理论。这句话来源于大学开篇,将原文摘录如下:“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平天下!”这就是后人挂在嘴上奉为经典的儒家名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出处。当然稍微看过儒家四书的人都应该知道。其实这是孔夫子教导学生要想成为“明明德于天下者”所要经历的八个阶段或者说是要做的八件大事,然后才能成为明明德于天下者。“明明德于天下者”是什么人?那是圣人!也就是说孔夫子告诉学生要想成为圣人就必须经过这八个步骤,这就是圣学。至于后人包括现代人,断章取义,甚至作为人生鸡汤,我们估且不作评论,反正后人没有几个能称圣的。我们还是说说“格物致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通过原文的摘录,我们知道讲过来说过去,绕来绕去,反正最终的落脚点是格物。也就是说,要想成为圣人,你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格物。“格物、物格”其实也不难理解,但要理解透理解对则是难上加难,这也是之后出现儒家多种流派的根本原因,比如理学,比如心学。模模糊糊的讲,“格物”就是穷极事物,但一较真就是谁也解释不清。孔夫子在后文中对格物也没有作任何解释。要说有关联的话,就是一句“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现在也有许多注解,但是解来解去都让大家摸不到头脑。这也难怪,如果大家都能清晰明了,那就应该圣人倍出,也不至于几千年就王阳明最接近圣人。其实王阳明对格物一开始理解得也是糊里糊涂,所以才坐在竹林格竹,格了三天三夜,闹出天大笑话,也可以说是天大贤话他不格竹三天三夜,又怎会龙场悟道?那么孔夫子这么一个大思想家大哲学家是跟弟子们开了个玩笑,将自己的理论建立在一个飘渺的基础之上?所以后人几乎不可能成圣?古代圣人贤人不会干这种事,因为他们的思辩能力与智商比我们只高不低,他们的态度比我们只端正不敷衍。说了这么多,那么究竟怎样理解才正确呢?如果以现代哲学理念“透过现像看本质”来解释,是不是最为妥贴呢?这是我对格物致知的理解,也是我认为孔老夫子不愧为中国先圣的根本原因。格物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看清了本质知识就来啦!就这么简单!但是,解决不了问题!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格物”?难道面对着一物苦思冥想?还是将物打得稀巴烂,寻找里面的知识?不错,就是这样,这就是剖析。只不过古时候的人剖析社会没问题,可一旦剖析具体事物比如一根竹子,那就难上加难了!但现在人是剖析社会有点问题,剖析具体物件那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现在有放大镜,有显微镜,有射电望远镜等等。放大一百倍知识不出来,就放大一千倍,还不出来就放大一万倍!这一放大,什么知识都出来了,比如说分子、原子、夸克,比如说太阳系、宇宙、黑洞,比如蛋白质、基因、转安酶!原来格物就是科学呀?这么理解却不对。格物是方法论,科学是实现格物的手段。格物这种方法论的伟大之处在于,告诉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本质找规律,规律才是真知灼见!这里面还有两个重大问题。格物是穷极其理,我们现在的科学手段能够穷极其理吗?也就是说我们真的能看到物质的本质吗?一开始,人们认为原子是最基本粒子,可是后来发现原子就像太阳系,里面有太多的东西!再后来是夸克,夸克之下,谁也不好说了,那是一片虚无?这是我瞎说的,但是我认为再穷极下去意义不大,因为中国另一位大思想家老子已经说过“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句话又为我们提出一个重大问题,怎么就无 一秒记住域名m.3qdu.com

中生有了呢?如果以规律运行的结果来解释也说得通。但穷极下去,规律是怎么来的呢?自然生成的?就像一堆零件堆在地上,被一阵狂风吹过,于是装配成了一架飞机,还自由自在的飞翔?要知道,构成物件的基本粒子之间的规律并不比零件构成飞机飞行的规律简单。于是,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最后成了神教徒?扯远了,还是说格物,格物就是剖析事物,寻找知识。至于怎么格,孔夫子认为,告诉了你吃饭可以长身体,你要问怎么吃,那他老人家不会告诉你,只是在心里鄙视你,我管你拿手抓还是拿嘴啃,只要你吃进肚子你,你就不是白痴!二、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这句话更是烂大街,仿佛只要上过一年级的人最终都会说。甚至更多的人将之作为人生目标来激励自己。但这句话其实是孔夫子对他三千弟子介绍自己的,并不是对天下老百姓说的,老百姓没有必要高标准严要求。因为不是圣人,你就做不到!当然,如果你能做到了,那你不是圣人起码也是个闲人!三十而立不难,低标准,三十了,自立,自己养活自己总可以做到吧?可夫子说的不是这个意思,老人家说的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可见而立是指他老人家确立了学问的方向,确定了该做哪方面的事。所以到四十岁的时候,就基本将要研究的学问弄懂了,融会贯通不再困惑。他老人家不惑,是不是找到了格物的具体方法了?估计是,要不然只过十年就知道了天命!天命是什么?就是自然规律,就是世界本源,就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够了不起的,在古时候的条件下,五十岁就知道了客观规律,应该大大点赞!也许现在还有人不服气地说,我上小学时就确定了三观!真是这样吗?只能说你不知道三观是公的还是母的!听到有人讲我到了知天命的年纪了,我心中不是嗤之以鼻而是悲哀,因为我们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的人到死都不知道天命为何物!当然,老百姓又何必知道,因为我们无须明明德于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