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零七章:大明日报(2 / 2)明朝奸商首页

当然,如果崇祯皇帝愿意强强联手,那么这家报纸公司就打上了皇家的烙印。

反正大明不是有遍布全国各地的驿站吗?闲着也是闲着,可以考虑将大明日报卖到全国。

光京城的销量就能高达近十万份,虽然有一部分都是外地商人批发销往南方,如果把大明日报经由驿站销往全国各地。

那么大明两京十三省,将近两亿的人口,随便也能买出几百万份,报纸的利润虽低,架不住每天都有这么多进账不是。

全国各地那么多的驿站,除了传送公文和偶尔接待官员,那群人大多是闲着。

朝廷该养的银子一分不能少,这多经营一份业务,成本并未增加多少。

而且地方越偏僻,这日报的价格也肯定也不能同京城一般,比如云贵地区的人想知道京城的事,那一般都得几个月之后才晓得。

这日报虽然运到时可能也是十多天之后,但比起以前的消息闭塞,那些边远地方的人更想知道源自京师发生的事。

兹事体大,王承恩也做不得主,不过这点子确实不错,崇祯皇帝已有心思裁撤驿站,内阁一直反对。

如此一来,既不必裁撤,内库也能多一份收益。

不同意裁撤可以,那就给朕做点事,免的花费这么多银子养这么多闲人。

其实李崇文还想利用驿站,把全国各地的邮政系统搞起来。

这大明日报的事还八字没一撇,等崇祯皇帝每月都能拿到报纸赚的钱,那个时候再提出邮政系统,估计他也是无法拒绝的。

四个字,一个字就十万两银子。

崇祯皇帝看着自己写下的“大明日报”略有所思。

八卦报他有时也看,对于报纸这个新奇的玩意,他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重视过。

像李崇文说的,大明将近两亿人口,便是读书人的比例不多,卖出百万份还是不难的。

而且如果重组大明日报社,那所登之事便不能是这些家常里短的琐事。

不仅可以刊登像文林报那样的诗词歌赋,经义解读,也可以留一些八卦报里利国利民的报道。

同时还可以把朝廷一些需要对所有人公布的邸报,政策等放在其中。

不仅能更快速的让全国各地都知道政策的实情,也有利于地方施政的进度。

还有比如增加广告页面,一份四页的报纸,京城卖价六文钱,其余各地按远近每份增一到三文的运损。

便是到偏远的云贵,陕西,一份卖价也不超过十文钱,大部分人都买的起。

无论哪个地方的商人,只需要刊登一则广告,便能让全天下的人都知道他的产品如何。

一页广告便能抵掉大半的印刷开支,六文钱的发行价,每卖一份,最少能净利三文钱。

一日便是三百万钱,一月折算下来九千万钱,近十万两银子。

李崇文就这么一个小主意,便能一个月赚十万两银子,这一年下来就又是百万两。

怪不得此人被民众戏称财神下界。

大明两京十三省,每年收的粮稅也不过四百万两。

王承恩就守在旁边,听着崇祯皇帝小声的细算,便知晓高高在上的崇祯皇帝,已经无法拒绝同一个商人的合作。

大明日报不仅能每个月给内库增加五万两银子的收入,还能成为朝廷的口舌。

不过李崇文的意思是,这日报社不是什么朝廷机构,合作的话依旧按照八卦报的商业模式,由王公公从司礼鉴派两个识文断字的公公就可以。

王承恩的人品李崇文信的过,朝廷那帮文官就算了,再说日报社的成立,既可成为拉拢和皇帝的关系,也可以广开民智,为李崇文的商业大计划铺路。

一日百万份的订单,红河工业区的纸厂和印刷厂油墨厂又提高底薪标准了,把其他工厂的掌柜郁闷的不行。

不过好在只有像他们这种有污染的工厂需要交场地租金和污水处理费,他们没有这些成本,把底薪标准提一点也还是有利可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