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01章 王守仁的二次会试(1 / 2)唐诗剑诀首页

初次会试落弟、在杭州苦读三载的王守仁,原本三年前,他自认已经具备了进士能力和资格,要不是格了七天竹子,要不是那场病,要不是考场拉肚子,何至于再苦熬三年。

一千多个日日夜夜,每天都要扳着指头算日子,天明盼天黑,月亮刚上树梢,又巴不得太阳早点露头,来接月亮的班。王守仁既不是急着见太阳,也不是把月亮当情人,他只是指望日月这对二人转转快一些,让大比之年快快来到,好让他能再接受朝廷的挑选。

盼了三年,急了三年,宣德三年1428年会试的日子终于不紧不慢地来到了。

两位主考官,同列成化永乐十一年进士榜第一甲,一位是谢迁,一位是俗称探花的第三名王鏊。这位四十七岁的王鏊先生是太湖人士,太湖与余姚同属吴越之地谢迁于永乐八年从正三品少詹事任上与礼部侍郎李东阳一起,进入内阁,成了阁老大人。

宣德三年二月初九,第一场考试。

还是“四书五经”那些老相识,已经认识十几年了,三年来几乎天天见面。“四书”上选出三句话,一句话一篇八股文。从宋代太祖皇帝开始,到明代弘治皇帝,五百多年间,“四书五经”就那么几本书,进士考试,翻过来倒过去,每句话几乎都已经被考官展览示众过。

书店里一本本历年进士考试的范文选编,涵盖“四书五经”里的每一句话。如果记性好,到考场上背范文,也能得高分。本来嘛,考场上的八股文要求以古人语气,鹦鹉学舌,而且要求写作者不得越雷池一步,考官要的是标准答案。

王守仁的专修科目礼记四道题,这四句话,在王守仁脑子里,现存有答案。

按照本朝的礼部教育大纲,读书人入学就是“四书五经”,天天摇头晃脑地背诵大学中庸,八岁背论语,九岁背孟子虞书,十岁背夏书商书周书,十一岁读韩文,十二岁读毛诗,学对联,一直到十六岁开始分科,从易经诗经书经礼记春秋五经中任选一经,专修一经。

从准备科举开始,天天读书听讲,学的都是像周敦颐、二程和朱熹这些先贤对“四书五经”的注解。读书人满肚子这种学问,考场上只要沉得住气,不急不躁,把平常的背诵捋顺,码字到试卷上,就是任务完成。

如果碰巧背诵的有范文,更省事。名次的前后,一看考官的喜好,二凭考官的心情,到殿试那一步,还得看皇帝他老人家的心情。

王守仁二次进考场,没有了第一次的紧张和新奇,身体没病没灾,在打开试卷之前,静坐三分钟,闭目养神,平心静气。然后凝聚精气神,注目考题,上下浏览一遍,成竹在胸。

王守仁答完前面三道“四书”考题,再写完后面礼记的四道考题,一共七篇文章,因为本身有写诗作文的爱好和天才,头脑又清晰,笔下的文字很流畅,几乎不用修改。检查了两遍,稍微动了几个字词。最后检查第三遍,自己比较满意,心里琢磨着,即便今天睡一晚上,明天再重新写这几篇文章,也不见得比今天好到哪里去。

定稿!誊写!在南昌老丈人家里练就的正楷书法底子,经过这六七年的精益求精,正楷的工整中不乏行书的流利。王守仁准备誊写了,誊写之前,再闭目静坐两分钟,松弛一下刚才稍微紧张的神经,然后再集中注意力,正式书写卷子。

考试纪律,每篇八股文三百到五百字,太短,体现不出来考生水平,太长,耽误考官们工夫。为尊书院eizuns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