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模考,我们又一次没有自己出题,而是采用了某教育发达地区的试卷。这种做法本无可厚非,可是这次的考试安排,连学生都觉得不可思议。用别人的试卷,是有条件的,别人上午考的科目,我们下午考;别人下午考的,我们晚上考,以此类推。在临考之前去上课,有学生问我:“老师,你觉得我们像不像个附庸?”
我明白学生的意思,他们觉得这样的考试安排让他们觉得低人一等。但考试在即,我不能影响他们的士气,想了一下,给他们说:“可不能小瞧了附庸,你们想,当年周文王还是商纣王的附庸呢,结果怎么样了?”
我的话音刚落,就有好多学生反驳我:“老师,你的意思是我们相当于周文王喽?可是周文王韬光养晦,搜罗人才,推行仁政,才为他儿子奠定了胜利的基础。可是,我们采取了什么策略没有?”
听到学生这么说,我心里暗暗高兴,看起来,他们在读书的时候有所思考,而不是死读书。虽然我在内心非常认同他们说的,但我又不甘心就此认输,于是强词夺理道:“自古成大事者,都有忍耐之心。如果不能忍受屈辱,就不配享有胜利之实。如果当年韩信不能忍受胯下之辱,他还会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吗?同样的道理,只要我们能用别人的试卷,并加以借鉴,晚一点考并没有关系。”
我刚说完的时候教室里鸦雀无声,心里窃喜,心说:“成功地把他们唬住了。”可是,才安静了不到十分钟,就有一个男生站起来说:“老师,你刚才提到了胯下之辱,如果我没理解错的话,你也是承认我们这次的作为是屈辱的了?”他刚说完,教室里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看来大家都是认同他的。
当掌声停止之后,我几次想开口辩解,只能含混不清地发出几声:“我……我……”来。我知道,我还可以从积极地忍受屈辱与消极地忍受屈辱两个角度来“狡辩”,但我已经不想这么做了。最终的目的不在于谁能把谁说服,我能从学生对我的反驳中看到他们的进步,已经知足。于是,我对他们刚才的表现大加赞赏,但是,我还得给他们打一下预防针,担心他们这样的看法影响他们考试的积极性。
我把话头一转,说道:“部队有一句话叫做时刻准备着。如果把高考比作一场战争的话,那么我们就是秣马厉兵的战士。我们已经知道战争开始的日子,所以我们才要时刻准备着。而在高考之前的每次模拟对我们来说都是一场演习,我知道大家会认真对待的。”学生们听到我又在唱高调,好多人把手指放在嘴唇上示意我不要再说了。我看到他们这样,也就停止了,因为我知道这些道理他们都懂得。
上课铃响了,这次和考试相关的小小辩论至此结束了。我们又投入到紧张的考前复习中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