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章 楔子(1 / 2)幸好,一路上有你首页

开篇几句话。

首先我不是专业的写手,也不以这个为生,只是想跟大家分享一下人生所悟。文笔上肯定比不过那些排行榜上的作者,更没有那些写作套路。

二是这文没有特别的金手指,也不是爽文,虽然所有人物都是虚构的,空间是架空的,还是很贴近现实的。

主要是反映女主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会遇到的难题,我借鉴了很多成功和非成功女士的经历,揉进了两位女主和她们的朋友中,自己觉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我确实考虑过这样的设定很不招人喜爱,毕竟整篇都会围绕着两位女性展开,貌似缺乏男主。这可能跟我大修此文有关,第一版是从2009年开始写的,以回忆的方式写小时候,大修之后从1981年开始,男主们的出现就被推得快看不见了。真的不是我故意忽略了男性角色,而是写作能力的限制。

第一卷会写到女生可能会遇到的重男轻女现象,现在女孩子都是宝贝,这种情况已不多见,但对女主们的性格形成有着影响深远,我不能不写,不喜欢的,可以跳过去看。

第二卷写大学初期生活,第三卷写申请出国留学的经验,我觉得这些经验对今天的孩子们不论男女还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的。

第四卷会写到海外留学生们会遇到的生活习惯和文化冲突。

第五卷会写到海外华人在工作中遭遇的瓶颈和困难,家庭生活中经常会产生的矛盾冲突。当代科技的发展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我也会掺杂一点点科幻成分,主要是为了表明,哪怕是有金手指,想完成一件事儿,依旧会困难重重,很多时候不是单靠自己就行。

现在我已经发表到第三卷了。感兴趣的书友可以跳着看。

…………………………

1981年6月1日,国际儿童节,华国到处是一片热闹景象,很多父母在这一天陪着孩子到城里热闹处度过属于他们的节日。

有一处不论何时,总是有很多人出入,那是医院。毕竟一个人生病是不会挑时候的,无论白天、晚上,不论是不是节日。

河东市第一人民医院原身是一家私人医馆,大门开在医馆的西侧,新政府成立后被原主人捐赠给政府,做了第一人民医院,前几年城区改造,医院南侧新修了一条宽大的马路,平时车水马龙,为了方便车辆进出,医院在南边又开了一个更加宽阔的大门,正对西门的那条马路改成了步行街,不许机动车辆通行。

虽然有了新的大门,这个小西门正对着的那条小街巷依旧繁华,两边礼品店、保养品店、饭馆、丧葬物品店林立,平时探病的亲属、住院部的家属或者护工人员经常光顾这里,探病前买些礼品、吃顿饭,或者为刚刚停止呼吸的亲人买些装裹物品,都非常方便。

只是比起南边那条前几年刚修的大道,这条街道显得比较狭小,自从改成步行街后,一些大胆的店主更是把货品摆到大门口外招揽客人,来往的最多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车,店内播放的音乐和广告叫卖声、自行车的叮呤声、人声加上树上的蝉鸣,声声不断,为这条街巷增添了不少喧嚣,跟街对面要求安静的医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时一个身材娇小的30岁左右的妇女怀中抱着一个小女孩,从这条街道远离医院的那一头急冲冲地冲过来,她一边跑,一边大声叫喊着,“拜托大家让让!让我过去!蔓蔓,醒醒!囡囡,你坚持住啊让让,请大家让让!救命啊老天啊”

她声音中充满了惶急,汗水不住地顺着她的眉梢、发梢流淌下来,混着眼角不住滴落的泪水,形成一道道涓涓细流,滴落在衣服上,她双手抱着孩子,根本没法去擦汗抹泪,只能任由泪水混着汗水一起滚落,打湿了头发、衣服,模糊了双眼。

她白色的上衣已经被汗水打湿,肩头和胸前还蹭着一大片血迹,显得尤其惊心。后背紧紧地贴在身上,一只脚在一个摊位前伸出的桌腿上绊了一下,她赶紧调整身姿,抬脚而起,却没想到后脚跟碰到桌面,布鞋的后跟被挂了下去,那桌子晃悠了几下又稳住了,桌上满满的东西没被晃倒,让看热闹的人为她松了一口气。

她一拖一拖地蹟着鞋走了几步,发现这大大影响了她的速度,索性甩甩脚,把鞋子甩脱,赤脚往前奔,全然不顾脚下的垃圾会不会割伤了脚底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