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章 绿色养鸡(1 / 2)穿越之齐女之福首页

这家的爹爹大胡长着一八五的个子,浓眉大眼,相貌堂堂,大胡之名由此而来,为人勤快诚恳,与人和善,当年沈氏也是喜他这一点,才抵住家人嫌他穷家无产不肯结亲的压力,嫁给了他。

一家以种田为生,本来靠山吃山,但是这里的村民都以种地为主,只有绝少一两户以打猎为生。毕竟上山上找食的风险远远大于在土里刨食,况且胡老爹外地而来,从来不会这门手艺,大胡从小又是个独子,哪敢想让他一人上山冒险,所以即便家中人口增加,也只是多佃了几亩地依旧种地而已。

奶奶王氏和母亲沈氏都是传统又勤劳的古代农村女性,除了农耕时帮着下地之外,还要操持家务养育子女,尤其是这个独女一年到头的抓药吃药,几乎拖垮了这个穷家,也让沈氏原本年轻秀美的容貌早现衰败之色,刚刚三十年华,乌云般的黑发里已有白发间显。

农闲时,大胡父子便上山砍些木料回来做些板凳矮椅,王氏沈氏纺些麻线,一起拿到集上换些零钱,帮补家用。

大哥胡康六岁随村上的学堂老师汤秀才启蒙,天资聪颖勤奋好学,甚得师长看重,只可惜前年发了水灾,庄稼欠收,束脩堪忧,想着一家生计这样艰难,农家子弟能识得几个字已够了,难不成还指望着考举人中状元?便自己辍了学,一家大人叹气垂泪,却也无法,只得让他和祖父父亲学习务农继承祖业是了。

秀儿多病,在家中多是卧床,精神稍好之时,便练习跟胡康学的生字,时间久了,胡康的几本百家姓千字文等倒也能认能背了,胡康见妹妹聪敏好学,索性更加借些稍高深些的书本回来给她阅读,秀儿竟也都读下去了,略有闲暇时,甚至还自觉教起两个双胞。

虽说种着十亩地饿不着一家子,可也只剩饿不着了,因为这个世界没有出现袁隆平,田地出产不能与现代相比,交了田租赋税已去十之四五,保证一家油盐酱醋,人情往费,以及秀儿的医药费,所剩不过一二,加上地沟田头和一亩旱地种的些南瓜山芋,勉强温饱,已属不易。

杨菲尔在醒来的三天后,通过原主的记忆,了解到自己所处现状,倒是和自己幼年时在农村外婆家的环境相似,大概农耕时代大抵如是,毕竟前世的中国农村到二十一世纪,也还没有完全摆脱犁耙水车等这些流传千年的农用工具,只是在上世纪末逐渐才在平原地区普及机械耕种。

想到自己年小力薄,带着两个幼弟在家,别的忙也帮不上,发展些副业倒也是力所能及,便央求父母买些鸡仔,好在家养殖,沈氏看女儿虽还在将养,但精神尚可,便去去集上花了十文钱买了五只回来,用个鸡罩子罩在仓房,只当给她一个安慰。

杨菲尔一看,了解沈氏心中所想,便道:”娘,我并非养着这些玩儿,只因我一向体弱,不能下地里帮你们做农活,我便想多养些鸡仔,等养大了,一来可以收蛋卖钱,换些油盐酱醋,二来等鸡长成可卖给集上那些饭馆,也是家里一项收入,家中还有两个弟弟,也能帮我。我们只管捋树叶摸螺丝喂养就够了,这些东西山上河里多的很,并不费家里的粮食,娘,你就去捉上五十只来给我们养,反正和养五只也没有多大的区别。索性我们在家里,除了一日三餐,收拾打扫之外,也都白闲着,不过是多捋几篮树叶,多拎两桶螺丝罢了。“

又想了一想道:”不过,这还要麻烦爷爷和爹两个,帮我在屋后搭个鸡棚,仓房恐是蹲不下那么多的鸡了。“

沈氏听了,奇道:“树叶也能拿来喂鸡?”

杨菲尔笑道:“当然也不是所有的树叶都可以喂鸡,我在哥哥带回来的书里看到说,闹饥荒时,人吃榆树的树叶榆钱,甚至榆树的树皮也吃,我想,人可以吃的,鸡想必也是可以吃的,正好我们山脚下就有一大片榆树林,现下树叶长出不久,正是最鲜嫩时候,正可以作小鸡仔们的口粮,等鸡仔们长大时,其他像毛豆香瓜等等的叶子也都可以喂了。”

沈氏见女儿说的胸有成竹,便和公婆丈夫商量,一家子也都觉得甚为可行,于是花了两日的时间,在仓房的北山墙上开了个后门,搭旁边北山墙的墙盖了一人高的土垒鸡舍,底下应女儿要求铺上一层石灰地面,说是什么消毒防潮,有门有窗,甚为周详,又买了四十五只鸡仔和原来的五只放在一起,黄绒绒,白嘟嘟,花簇簇,黑战战挤在一起叽叽喳喳,呆呆萌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