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这样,众人搬家的阵势还是很大的,足有十五辆牛车,还有其他的牲畜。
对,张婶他们把家禽也带走了,说是不能留在村里给陌生人照看,他们不信陌生人能照看好它们。
孩子们无奈的赶着牛车,因为搬的东西多,再加上还要照顾年迈的父母,足足走了一天一夜才到了城里。
他们到的时候,天才蒙蒙亮,这个车队实在是太引人注目了,行人们都看着这些人。
有好事者还看看他们最后落脚的地方,不到一天的时间,已经有好几拨人来张婶他们这里看热闹了。
张婶家离石韵琦家不远,大家搬来的东西多,那么收拾起来也费时间。
先搬来的村民们,知道老乡们都来了,纷纷来帮忙,在众人的帮助下,收拾了三天,张婶才能喘口气歇会。
歇够了,最后离开的这四户人家就去找老乡们道谢叙旧。
看着一屋子的人,石韵琦感觉又回到了几十年前,那时候大家聚在她家,看书刺绣干活。只不过,熟悉的人少了许多。
多的是地上乱跑的孩子们,这些孩子都是村里人的后代们,他们今后的根就是这座城市了。不知道他们还能不能记得有个村子,是他们祖辈走出来的地方。
石韵琦因为家里有许多书,她不断的买,家里的书增多,慢慢的在城里有了名气,许多人都来她这里求书,后来发展这座城市周围的人都得知了石韵琦的名号,知道这里有一户人家,只要收取少量的费用,就可以借书来看。
慢慢的这座城市里的人也多了起来,一座偏僻的小小的城市变成了大城市。
石韵琦长时间不在这里,之前都是衙役们的家眷在处理此事,可是随着前来求书的人数增多,石韵琦只好雇了专人来此管理书籍。
来此看书的大多是为了省钱的,因为石韵琦承诺只要把书抄好,就可以不要借书的费用,并且,笔墨纸砚都由她来提供。
就这样,石韵琦的院子在五年之后,就已经不够用了,再加上前来借书还书换书抄书的人数过多,虽然,大家尽量保持安静,但是人太多了,就连呼吸都是一种噪音。
石韵琦无奈,就很少回到城里的家了,后来又买了城里家附近的几座宅子,扩大了藏书的面积。
现在石韵琦住的地方还是一开始买的那处院子,只不过,她已经被书包围,除了她居住的院子,其他的院子里都装满了书籍。
因为看书的费用少了,许多孩子都有了念书的机会,慢慢的,从这座小城市走出去的读书人越来越多,多到引起了朝廷的的注意。
孩子们经过努力,考上京城书院的孩子也多了起来,都是同一时间考进去的,大家还来自一个地方,有共同的话题。不知不觉得,出自这座城市的孩子们就聚在了一起,引起了夫子们的注意,他们才意识到,近些年,那个偏远的地方怎么走出来这么多学子。
夫子们好奇,那座城市是出了什么名师吗?结果一打听,原来是有了一间书宅,
石韵琦居住的地方叫石宅,有许多藏书,所以,城里人都称呼石韵琦住的地方叫书宅。
朝廷知道书宅的存在,派人向蓝乘月询问。
蓝乘月知道石韵琦的所作所为,只是没有想到会引起这么大的反响,看朝廷的意思,这件事运作的好,可以算是他从政期间的功绩,还是非常有重量的功绩,虽然因为他要驻守在这里,短时间内回不去,但是,有了这个功绩,就意味着等他回去的时候,官职会比原来更上一层楼,甚至几层楼。
蓝乘月对政绩不太在乎,再说,这件事从始至终他都没有使上什么力,唯一做的就是去石韵琦家蹭吃蹭喝了,不仅是他,还有他的一大家子。
蓝乘月对书宅知之甚详,把这关于书宅的事情洋洋洒洒的写了十多页,送去了京城。
京城知道了石韵琦的存在,没有想到一个和离的女子,竟然造福了一方百姓。
京城里有好事的官员,想要把石韵琦叫去,和她聊聊,问问她怎么会想出这样的法子,再给其他的城市演讲,让其他城市里的富人也学学她的做派。
石韵琦对这些事情当然是不在乎的,说什么都不愿意去的,这可是长脸的事,衙役们都快要把石韵琦扛到京城了,结果被蓝乘月拦住了。
“这么多年了,你们还不了解石四吗?她是喜欢恭维的人吗?京城之中的官宦人家一定会请她去,在那里,任何一个人的身份都比她高,她又不了解见这些人的时候的礼节,在京城之中失礼可是一件大事。石四去京城,除了给她带来一堆麻烦,还能给她带些什么呢?”
蓝乘月话落,大家就不再提让石韵琦进京的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