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45这是一个不太遥远的未来,但是任何一个对科技史有所了解的人都不敢对2045年妄下结论。从17世纪到现在,科技发展一直在提速。17世纪的科技进步就已经超过了在此之前所有年代的总和。而量子物理、集成电路、基因技术、纳米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等惊为天人的成就居然统统诞生于20世纪。这就是说,塑造了当今人类的科学技术成就,都不过是一百年间的产物。
举一个更直观的例子。唐明两朝相隔几个世纪,一样骑驴骑马,一样人力耕织,一个唐朝人未必猜不出明朝人的日常生活用品。可是30年前的人却根本无法想象能上网、拍照、录像的智能手机。就算保持同样的科技发展速度,30年后发生的事也应该大大超乎我们现在的想象。
正因如此,当雷库兹维尔提出2045年人类将有机会战胜死亡时,我在怀疑之余,还是打算看一看他的奇点临近。
尽管离奇,库兹维尔的预言却不是空中楼阁。库兹维尔有三条基本观点:第一,科技进步是一个呈指数增长的过程,到了增速的拐点,人类社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科技爆炸,那个拐点就是奇点第二,在奇点到来之时,发展成熟的人工智能、纳米技术和基因技术将达成真正的渗透式结合第三,生命科学和非生命科学的通力合作将使人们有能力以综合手段弥补生命体的不足。
奇点临近不是科幻小说,而是对未来科技发展的预言。库兹维尔为他所支持的这种趋势提出了很多佐证。这中间包括了对复杂度的剖析。以往,谈及人工智能以及其他试图模仿甚至改进生命的科技,反对者的观点基本可以总结为一条,那就是生命体的复杂程度远远高于人造装备。然而,科学家正在以飞快的速度解读和生命有关的所有复杂度。以1990年工程启动时的速度,破译整个人类基因组至少需要100年,但这项伟大工程实际只用了十几年。更重要的是,现代科学已经证实,任何复杂的生命活动都是由极为简单的活动构成的,而最最先进的计算机,其硬件基础也不过是一大堆在0和1之间切换的小开关。这种相通本身就蕴含了无限可能。
然而,这个奇幻未来的逼近不见得令人欣慰,反倒可能引起某种恐慌,因为科技正在让人越来越不像人。我们也许可以改造脆弱的人体,让纳米机器人精准提取我们需要的营养,抛弃毒素和多余脂肪,让微米级人工血小板实现比生物血小板快1000倍地止血,让集成电路和无线网络介入神经元的工作。但是这样一个血液里流动着机器,脑子里长着芯片的人,我们还能称他为人吗?好吧,那些科技都不过是工具,这个人会更加健康、长寿、聪明,仅此而已。那么如果有朝一日库兹维尔最大胆的预言实现,人类有望因科技而永生,事情还会这样简单吗?
生命总是有生有死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器官会老化,机能会减退,直至日益虚弱,无法继续生存,个体在自然界中的一个轮回就结束了。但是,如果器官真的可以不断更新,而不产生强烈副作用,如果纳米机器人真的成为人体的一部分,时刻排查所有于人体不利的因素……如果我们根本不需要以自然方式获取能量,只要电池不要心跳,那么我们就有可能不死,但是我们真的还是活人吗?
恐怕不是了。这就是库兹维尔所说的永生,它的代价就是放弃生物学意义上的人,通过以高科技置换自然器官,让人一点一点变成机器人。
“不想了,紫丹!”他情不自禁地拥抱了项紫丹:“我们回忆过去时,总会把当时一些不愉快的感觉抹去,造成我们失去什么似的错觉,所以越想越烦。干脆什么也别想,也别比来比去,那样会过得轻松些!”
人世天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