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1章 清明节(2 / 2)你了解中华优秀文化吗?首页

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它的由来主要有以下两种说法:

节气演变

- 清明节最初是重要的节气,标志着仲春和暮春之交。此时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古人在这个时候进行农事活动,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两日)与清明节相近,寒食禁火、清明取火的风俗便逐渐融合,寒食节的一些习俗也被纳入清明节。

纪念介子推

- 相传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流亡他国,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重耳饿晕时,介子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煮成汤让重耳喝下。重耳复国后成为晋文公,介子推不求利禄,携母归隐绵山。晋文公为逼介子推出山,下令放火烧山,然而介子推坚决不出,最终抱树而死。晋文公深感悔恨,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之后寒食节逐渐与清明节融合,清明节便有了纪念祖先、缅怀先人的意义。

除了扫墓祭祖、踏青、插柳外,清明节还有以下丰富活动:

- 放风筝:人们在风筝上写祝福,放上天后剪断引线,寓意除病消灾,带来好运。北京、潍坊等地,清明放风筝活动热闹非凡,样式繁多的风筝翱翔天际。

- 荡秋千:最初是为预防寒食节禁火冷餐伤身,后成为娱乐活动。如今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如朝鲜族,姑娘们身着鲜艳服饰荡秋千,身姿轻盈。

- 拔河:传说源于春秋战国,最初是军队训练手段,后演变为民间习俗。在南方水乡,清明时各村镇常组织拔河比赛,众人齐心协力,现场热闹。

- 吃青团:流行于江南,用艾草汁或其他绿色蔬菜汁与糯米粉混合,包上豆沙等馅料蒸制而成。它不仅是应节美食,更承载游子对家乡的眷恋。

- 斗鸡:历史悠久,清明时民间热衷斗鸡。两只公鸡激烈对抗,观众呐喊助威,气氛热烈。

清明节对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都有着深远影响。

文化层面

- 传承传统文化: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扫墓祭祖的习俗传承了孝道文化。这种对祖先的敬重和追思,让家族观念、传统礼仪得以延续,使人们铭记自己的根和文化渊源。同时,清明节包含的诸多习俗,如踏青、插柳等都有着古老的文化内涵,有利于民间文化的代代相传。

- 丰富文学艺术创作素材:众多文人墨客以清明节为主题进行创作。比如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成为千古名句。这些诗词、绘画等作品不仅丰富了艺术宝库,也为后人了解古代社会风俗和人们的思想情感提供了窗口。

社会层面

- 增强民族凝聚力:清明节是全民族共同的节日,人们在这一时期共同缅怀祖先、纪念先烈。这种共同的情感和行为能够跨越地域、年龄等差异,将人们紧密联系在一起,强化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

- 促进社交互动:家族成员通常会在清明节相聚一起扫墓祭祖,加强了亲属之间的联系和沟通。此外,踏青等活动也为朋友之间提供了交流的机会,增进了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经济层面

- 带动旅游业发展:清明假期期间,很多人会选择外出旅游,祭扫之余到周边景点游玩。这促进了旅游市场的繁荣,包括交通、住宿、餐饮、景区等行业都会受益,对经济增长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 刺激特色产品消费:如青团等传统食品在清明节期间销量大增,还有一些与清明习俗相关的工艺品,如风筝等也会迎来销售旺季,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