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9章 迎春沦落烟花巷(1 / 2)闲居偶得首页

《红楼梦》这部经典之作中,那句“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一直以来都引发着读者们无尽的猜测和探讨。而经过深入剖析后可以发现,这句谶语所暗示的人物并非众人普遍认为的贾巧姐,而是看似柔弱的贾迎春。

先说贾迎春的婚姻状况。她被许配给了孙绍祖,孙家可谓家资富饶,且与贾府也有着世交关系。从表面上来看,这确实符合“膏粱之家”的标准设定。然而,这场婚姻却成为了迎春悲惨命运的导火索。

再看迎春本人,虽然她平日里表现得温顺柔和,但从其判词以及相关灯谜中不难察觉到,她其实也是有些心机和手段的女子。只可惜,她所托非人,遇到了品行恶劣的孙绍祖。婚后的生活对于迎春而言犹如噩梦一般,孙绍祖不仅对她百般虐待,甚至还极有可能将她卖入那烟花柳巷之地,使其受尽屈辱。

反观贾巧姐,她在贾府衰败之后,机缘巧合之下嫁给了刘姥姥的外孙板儿。尽管生活不再如往昔那般富贵荣华,但至少能够过上安稳平淡的日子,与“流落在烟花巷”这样凄惨的描述大相径庭。

综上所述,可以清晰地看出,“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这句谶语真正指向的正是可怜的贾迎春。她的遭遇令人唏嘘不已,同时也深刻反映出封建社会女性无法自主掌握自身命运的悲哀现实。

甄士隐所作的《好了歌注》中有这么一句至关重要的谶语:“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而高鹗在续写的时候,将此句加诸于巧姐身上,并认定在贾府衰败之后,巧姐惨遭贩卖至青楼妓馆里,最终还是靠着刘姥姥的四处奔波才得以赎回。此后,后续的诸多研究者大致都沿用了这一观点。然而,如此这般的论断,实则存有一处极为显着的破绽,致使我不得不心生疑窦。

要知道,倘若我们将上述这句谶语加以翻译阐释,其含义可谓清晰明了至极:为人父母者,殚精竭虑、煞费苦心地想要替自家女儿觅得一位出身富贵的膏粱子弟作为如意郎君,可怎料想得到,他们的爱女最终竟会落魄到流落于那烟花柳巷之地。很显然,这句谶语当中蕴含着一种极其强烈的反差与对比——那位沦落至烟花巷中的女子,往昔可是曾绞尽脑汁地去挑选所谓的膏粱子弟呢!

要知道,巧姐的人生经历与那位沦落至烟花巷的女子有着天壤之别。想当年,贾府衰败之际,巧姐不过还是个年幼无知的孩童罢了。那时节,王熙凤与其夫君贾琏整日被各种琐事缠身,自顾尚且不暇,又哪里会去思量巧姐的婚姻大事呢?

而最终,命运之轮转动,巧姐的归宿竟是嫁入了刘姥姥的外孙板儿家中,过上了普普通通的平民生活,成为了一个所谓的“小小之家”。这样平凡朴素的结局,显然与那些富贵荣华、钟鸣鼎食的豪门大户毫无关联。

由此可见,那名流落于烟花之地的女子决然不可能是贾巧姐。毕竟,在整个贾府之中,真正有资格去挑选高门贵族子弟作为夫婿的女子实在寥寥无几。在赫赫有名的金陵十二钗里,也就仅有贾家的三位小姐以及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等六人而已。

至于这六位佳人的最终结局嘛,在前八十回的故事情节当中已然给出了一些清晰明了的暗示。其中,薛宝钗顺理成章地与贾宝玉喜结连理;而林黛玉和史湘云则不幸双双失去双亲,从此孤苦无依,更无人为她们精心谋划一桩美满姻缘。至少在这部小说当中,并未对她们二人的婚事有所提及或交代。

探春最终以远嫁他乡作为人生的归宿,而惜春则选择了遁入空门,出家为尼。无论如何,这两位女子都决然不会陷入那烟花之地,成为风尘之人。

如此一来,她们自然就能够从可能沦落至烟花巷的人选之中被剔除出去。那么,在整部小说当中,唯一明确写明有“择膏粱”之举的人,便只剩下贾迎春一人了。

且看贾迎春的判词所云:“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仅仅凭借着这简短而又犀利的判词,再结合第七十九回中的相关描述,人们便能知晓这位娇弱的女子最终嫁给了孙绍祖这个人物,然而令人惋惜的是,成婚不过短短一年时间,她便香消玉殒了。

不过呢,要说迎春乃是遭受孙绍祖百般折磨才含恨离世,这种说法其实只是高鹗续写部分的一家之言罢了。若要在前八十回的原着里去寻觅能支撑此观点的确凿证据,恐怕是难以如愿以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