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章 冤家路窄-技术处新来的美人(10)(2 / 2)铁之秋首页

袁梁道:“在产品开发计划书里,我测算了一下,后来我又补充了一些了解,结合电子元器件的购买,我的结论是,YSD300产品的毛利率在50%以上,如果我们能达到五千万元的销售量,就会有二千五百万元的利润。”袁梁讲到这里,会议室嗡地一声,所有的人都兴奋起来。

一直侧身对着桌子,晃着腿的电气车间主任杜兆平,好像抓住了什么来劲了:“这就有点扯了吧,什么产品有这样高的利润。”

袁梁冷冷地看着他:“你这是传统思维,我们的老产品不说百分之五十,现在百分之五能达到吗?不是每个老产品都达到吧,现在出口量最大的300A产品是亏本甩卖。但每个产品是不一样的,我们的老产品,人工成本都已经达到了百分之二十的极限,而YSD300产品的人工成本是多少?如果量产的话,再按照百分之四十的量,我们只生产二百套二千万元的销售收入,人力成本只有百分之六。”

周副厂长摆摆手,示意袁梁不要激动:“成本及利润,关键是销售,量的大小决定了成本摊销的限度。如果是吴厂长说的陵城矿务局包销的话,销售规模就不成问题了。”

吴厂长清清嗓子,说道:“这个大家不用担心,矿务局总工办给我们的承诺,只要开发成功他们就包销。”

朱卫彬副厂长看看吴侠,看看卢建学,想转移一下话题:“你这个都样机生产了,设计还没审定完成,这不是乱了吗?”

袁梁答道:“最初厂里下达的开发计划周期是六个月,在六个月的时间内按部就班完成,衔接、统筹的难度很大,许多事项无法保证节点的对接,传统的纸质文件的转化、定期定点的汇报和反馈,技术流程的走向,都限定了我们根本无法按照六个月的期限来完成。所以,我和项目组的成员于爱华、解利民,就借鉴了当前项目管理的经验,提出边设计边生产的尝试,并编制了开发计划书,按期推进。”

于爱华一直低着头,手拿着笔做着记录的样子,听到袁梁的说话,不禁暗笑,这和我们什么关系,都是你自己定的,别给我们贴金,也别甩锅给我们。一旁的解利民则心里乐开了花,这兄弟,这谎编的,我哪有那水平,别人一听就是假的,不过这话我爱听。

朱卫彬扁扁嘴:“设计没完成,审核没完成,怎么界定最后的责任?”

袁梁接住他的话茬:“我们进行的还是测绘,大量的零件还是照搬照抄而已,对一般的通用件、非精密件、标准件等,还譬如支架、主壳体这样的零件,无关设计水平问题,我厂的哪个技术员都可以完美解决。我们只是抄作业,连变型研发都谈不上。所以,一些电子元器件的定量购买、一些零件的提前加工,也是工期的必然需要。”

朱卫彬还是不依不饶:“那生产的话,专用设备要购买、人员要培养,何时能达产何时能生产。”

二分厂厂长高晓华来给朱卫彬助威了:“这是厂里统筹安排的事,还不到操心的时候。不过,YSD300产品,我们二分厂看来还真干不了。”

吴厂长不耐烦地说道:“谁干不来就不干,不行的话就组建新车间。”

会议室暂时平静了片刻,周副厂长仔细地看着图纸,这几张图纸正是YSD300产品的核心,周副厂长忽然脸色一变,指着图纸,问道:“袁工,你说的还未安排解利民他们干的是这里吗?”

袁梁离开位子,走到周副厂长跟前,看看图纸,说道:“是的。这也是最后的出图,这个部分的出图,其实我是出了两种方案。”

周副厂长疑惑地看着袁梁,朱卫彬不甘心地叫起来:“哪有出两份的道理,生产上按哪个干?”

吴厂长鼓励的眼神看向袁梁,他似乎看到了袁梁的胸有成竹,对袁梁的认识有了新的高度:“小袁,你说说,你说。”

袁梁指指图纸,说道:“首先,我们先是测绘的原件,肯定是常规测绘,一丝一毫都没有变,这份图周厂长还没有看到。周厂长现在看的,是我们在原件的基础上,做了设计变动的。”

会议室再次轰动起来,大家禁不住交头接耳起来。这在一机厂的历史上还是首次吧,从来都是原机测绘,照搬照抄,都是走的老路,走的一条路,而且从没有失败过,今天这个讲解的家伙也太胆大妄为了吧,真不知道自己吃几碗饭了。

朱卫彬也是文革前的老大学生,虽然分管生产,技术水平还是有的,面对一个年轻的技术员,自我感觉还是有绝对的权威,他实在忍不住了:“设计变动了?那就是设计变更了,和原机不一样了,我们厂历史上的测绘还从没有过啊,这个技术水平,我怎么感觉还差很多啊。”

袁梁看着一向左右逢源的朱卫彬,感觉今天他明显偏向了卢建学,昨晚上聊到的三国演义,没想到演变成了四国乱战。其实,朱卫彬大多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但同样是技术出身、现在已是高级工程师的他,就要杀杀袁梁的锐气。

袁梁心中微微一笑,作为副厂级领导,大多时候叼着烟转在他常去的办公室,二分厂办公室、质管处办公室,在那里他可以胡扯海拉,关键是有人给他敬烟抽,捧着他说话。他是绝不去技术处的,同样是副厂长的周庆亮根本眼角不夹他,一是不屑他的技术水平,二是不屑他的为人。

袁梁吐了口气说:“YSD300原机确实是有其先进性,现在国际市场也是主流产品主打产品,但毕竟是十年前的产品了。尤其是在面对国内市场的时候,又有其天然的不适应性。如果,该产品只在国内销售的话,在主动力输出设计上进行设计变动,是必要的。在主动力设计上,日本的设计更为稳健,他是绝对保证平稳输出的。而我们做的变更,只是对此处的电子控制器件加大一个型号,对机械类零件仅做加固处理。”

周副厂长给他以鼓励的眼光,他继续说道:“这样变更是基于国内的场地环境、国内用户的使用癖好。我们国内的使用场地环境更差更恶劣,而为了追求产量一般是调整为最大的输出功率,这样的话,产品极易损坏,还难以达到理想的产量。如果设计变型,更换电子控制器件,日本的设计师肯定也会想到,但他们未必了解我们国内操作人员的心理习惯。如果设计变型,常规输出功率只为额定功率的话,效率却能提高至百分之二十,和其它的现场设备也能高效匹配,这就是我们设计的设想。”

卢建学许久没有说话,赶快来发问:“这个我们的设计,我看不到设计的水平啊,小袁,我们没这个水平吧?”

袁梁说:“这个,我们厂电气专业的人员确实少,我一直在和母校的葛文军教授,和那里教研室的其它老师在沟通,他们是在这个行业的前沿的,这个变更设计,就是在和老师们多次的沟通后提出的。不能说没有一点风险,但企业可以尝试。教科书里不会这样写,教授们也不会这样教,但从理论上也是可行的。只是这里的电子元器件必须采购进口的,不能更改才能保证。这个问题,于爱华也和南江农机学院的老师进行了请教、沟通。”

办公室主任邱毅帮袁梁腔了:“技术处的电话,晚上不能打外线,好几次晚上小袁到办公室给他老师打电话呢。”

袁梁看了一眼邱毅,算是感谢:“第一次的试验样机,也是做了两台的安排,计划一台是原装测绘,一台就是局部设计变更的。”

在一机厂,都是机械类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都是和傻大黑粗的机械打交道的,对电气方面大都会选择慎言,该藏拙的时候还是要谦虚一下的。

周副厂长说道:“这样也有可行性,既然是样机,就是试验的成分在的,为什么不呢?我还没有仔细看过这几份图纸,会后我们技术处召集人员,会研讨方案,做最后的审定。”

吴厂长看看大家,他不想再做耽搁,不想有人再发话:“好,很好,技术处做得很好,也不是所有的都跟在人家的后面吧,必要的尝试也是应该有的。周厂长,你们完善方案吧,抓紧试验样机先按时完工。哦,还有一件事,和南江农机学院,还有小袁你们学院,和那些教授们,我们联系、沟通太少了,我们自己的研发能力、技术能力还是太有限了。我们确实应该从工厂层面从技术处的层面,加强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及合作。这个事,周副厂长你先对接一下,还是公对公,人家小于、小袁空口说白话请教老师,时间长了算什么呀。好了,散会。”

散会了,大家鱼贯而出,一片椅子挪动的声音。

卢建学走出会场,斜眼看了一下袁梁。也许只有于爱华捕捉到了卢建学的眼光,于爱华不禁叹道:就是好充能,这下得罪了好几个人。有你啥事,分管副厂长、处长、副处长都在呢,就你充能。

袁梁招呼于爱华、解利民,一起跟随周副厂长到技术处去。来到技术处,袁梁忙不迭地道歉:“领导,我还没来得及汇报呢,失礼了。”周副厂长意味深长地看了一眼袁梁:“先斩后奏,莽莽撞撞。现在,我们再次讨论,袁梁你给大家再讲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