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十五章 飞行器(2 / 2)人类失踪,幸好我有亿万克隆体首页

李青松心中一动,科研基地材料大楼之中立刻补充进了一千名克隆体。

未经任何提前训练与学习,这新补充进来的一千名克隆体立刻便适应了科研基地的工作节奏,没有任何障碍的融入到了现有的研发工作之中。

除了这一千名上手实操的克隆体之外,李青松还额外调集了约等同于3000人份额的“脑力”,投入到了对现有试验数据的分析和未来尝试的思考之中。

有许多工作虽然离不了人,但其实是不怎么耗费脑力的。

就像是一名开挖掘机的克隆体,操纵一台挖掘机才能耗费多少脑力?

于是大量的脑力就空闲了下来。

闲着也是闲着,不如拿去思考材料学问题。

于是李青松的基地之中便有了这样的奇景:

别看一名克隆体是在操纵挖掘机,但同时他也在思考着最前沿、最先进的材料学问题;

别看一名克隆体正在喂猪,但他同时也在思考着材料学问题;

哪怕是一名正在开着火车的克隆体,看起来正全神贯注的进行着火车的操纵,但其实他同样也在思考材料学问题。

并且,如果遇到了突发情况需要全力应对,他立刻便可以停止对于材料学问题的思考,对应的思考份额或许瞬间就转移到了另一个位于一千公里之外,正在捆钢筋的建筑工克隆体脑袋里。

采取这种模式,李青松实现了所有可控制克隆体的脑力的完全利用,丝毫不会浪费。

这种模式,李青松之前就已经做的很熟练了。不过此刻骤然调集一千名克隆体参与实操,额外3000份脑力参与思考,如此之大的规模,还是第一次。

实在是这个问题较为重要,必须要以最快的速度解决。

数千颗具备几乎所有学科知识作为储备的大脑同时对一个问题进行思考,突破很快便出现了。

添加一定比例的镍、钨金属,再采取某种特殊的金属处理工艺之后,符合李青松要求的耐热金属终于制造完成,然后快速安装在了试验设备上。

推进实验再一次开始。

这一次,从发动机尾部喷射出的火焰更加明亮,更为猛烈,显然它们的温度和压力都更高了。

看着屏幕之中的数据,李青松满意的点了点头。

这一下,动力终于达标了。

制造飞行器最大的问题便在于发动机。发动机技术突破了,铁壳子的制造更没难度。

于是很快,一个整体呈现出半球状,下方平面与后方各装备了两个喷射口的古怪飞行器便出现在了李青松面前。

“点火!”

伴随着李青松的一声命令,飞行器之中负责操纵的克隆体立刻按下了对应的按钮。

下一刻,炽热的火焰便从飞行器底部喷射出来,推动着这个高度达到了四米,直径八米的半球状飞行器缓缓升空,最终来到了距离地面十几米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