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77章 会昌法难(2 / 2)重生唐末之祸乱天下首页

另外寺院举办法事也是获得收入的一个渠道。

由于寺院经济并不纳入国家赋税体系,因而寺院经济的膨胀与世俗经济产生了矛盾。

的人口藏匿于寺院中以躲避赋税。

尤其在中唐以后均田制实际上崩溃后,建中元年(780年)实施两税法以来,寺院占有大量的土地却不缴纳赋税。

另外货币的大量使用使铜资源需求量上升,而寺院铸钟铸佛消耗了相当一部分铜资源。

佛寺的修建使中唐后不断走下坡路的唐代经济难以维持。

寺庙的存在已经威胁到了唐朝政权的稳定,甚至神权已经开始干涉政权,使得唐武宗李炎对佛教深恶痛绝。

同时由于唐武宗李炎笃信道教,排斥佛教,所以这场会昌法难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作为唯识宗的创始人,唐僧玄奘唯一幸存的亲传弟子(大家别在意年龄问题,完全是为了小说情节,俺让慧沼跨世纪了),唐朝佛教现存的辈分最高的和尚,慧沼把这种情况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其实对于佛教要经历的“法难”,人老成精的慧沼很早就有预料。

他主持的寺庙淄州普照寺,从一开始就不置田产,只靠布施生存。

因为慧沼深刻地认识到,在一个世俗政权的社会,不管统治者怎样笃信佛教,宗教也不过是阶级统治的工具而已。

大唐皇帝可以信佛教,也可以信道教,至于信什么教,完全取决于这个宗教是否有利于他的统治。

而很显然,佛教已经越界了。

相较于不问世事、追求长生的道教而言,佛教的世俗化情况太过于严重,尤其是佛教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种种行为,都是在刀尖上跳舞。

如果大唐还是像贞观、开元时期那样强盛,统治者不介意花点钱用佛教来粉饰太平、安抚民众。

但是大唐到了末世,只要是有作为、有理想的皇帝,都不免要拿佛教这只肥羊开刀。

毕竟羊养肥了就是要杀来吃的,佛教积累了那么多财富,不用来充盈国库难道用来养肥头大耳的和尚吗?

可惜即使是慧沼这样的“活佛”级大师依然改变不了佛教的现状。

所谓屁股决定脑袋,已经过惯了吸取民脂民膏生活的和尚是不会主动放弃优渥生活,去当一个苦行僧的。

慧沼面对这种情况,难免有佛教倾覆、法难降临之忧,直到黄巢找到了他。

事实上,淄州的宗教氛围非常宽松。

黄巢虽然是钦封的大唐金龙真人,还是金龙道宗的教主,但是黄巢对宗教并没有采取“罢黜百家,独尊道教”的措施。

反而采取了一种兼容并蓄、和谐发展的政策。

不过在黄巢的主导下,淄州的宗教呈现出一种“邪魔歪道”的架势。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淄州的宗教不研究经典,也不研究神佛,而是研究化学、物理、数学等外人看来是“奇淫技巧”、“旁门左道”的东西。

而且淄州的寺庙、道观等宗教场所很少举办宗教活动,而是充当了学校的功能,负责为淄州教育人才,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金龙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