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引子:末世孤途 兴明之始(2 / 2)澳洲兴明录首页

“皇兄,我怕。”朱媺娖小声说道。

“媺娖莫怕,有皇兄在,定能护你周全。”朱慈烺安慰道,尽管他自己心中也充满了恐惧,但他必须坚强。

终于,他们穿出了秘密通道,来到了城外。城外也是一片混乱,百姓们拖家带口地逃亡,道路拥堵不堪。朱慈烺和朱媺娖在亲信的掩护下,朝着天津港的方向艰难前行。

他们一路隐匿行踪,尽量避开人群和叛军的搜查。有时,他们不得不躲进荒郊野外的破庙或山洞中,等待危险过去。在途中,他们遇到了一些零散的叛军,发生了小规模的冲突。朱慈烺的亲信们拼死抵抗,保护着他和朱媺娖。

“殿下,前方道路被叛军封锁,我们需绕道而行。”一位亲信前来禀报。

朱慈烺眉头紧皱:“可绕道是否会延误行程?我们时间紧迫。”

亲信回答:“殿下,若强行突破,恐有危险,绕道虽会延误些许,但可确保安全。”

朱慈烺无奈地点点头:“那就绕道吧,务必尽快赶到天津港。”

在赶路的过程中,朱慈烺也没闲着,他与亲信们商讨着后续的计划。

“殿下,此次前往澳洲,虽有舰队,但物资储备仍需精打细算。”一位亲信担忧地说道。

朱慈烺点头道:“吾等需列出详细清单,优先保障粮食、种子、农具以及打造兵器的铁料等物资。到了澳洲,首要之事便是开垦土地,种植作物,确保众人能生存下去。”

另一位亲信接着说:“殿下,那澳洲之地,听闻有诸多奇异之物,与我大明大不相同,未知如何应对。”

朱慈烺沉思片刻,回答道:“吾亦有所耳闻。既到彼处,当以开放之心待之。先观察了解,若有可利用之物,便化为己用。与原住民相处,亦要尊重其习俗,不可贸然行事。”

他们一路马不停蹄,终于接近天津港。此时,天津港也弥漫着紧张的气氛,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士兵们在巡逻戒备,工匠们还在对船只做最后的检查和完善。

朱慈烺一行来到码头,望着眼前的舰队,心中五味杂陈。这十二艘大船与四十八艘小船,是他们这三个月来辛苦努力的成果,也是大明最后的希望寄托。

大船静静地停泊在水面,船身高大而坚固,在阳光的照耀下,松木的纹理和铁皮的光泽相互映衬。船帆整齐地卷着,等待着启航的那一刻。每艘大船都有各自的名字,如“兴明号”“复兴号”“镇海号”等,这些名字无不彰显着朱慈烺等人对大明复兴的渴望。

朱慈烺走上“兴明号”旗舰,脚下的木板发出轻微的声响。他来到船头,海风扑面而来,带着咸涩的味道。他看着船下的海水,思绪万千。

随行的学者们走上前来,向他禀报:“殿下,船上已储备了足够的粮食,可供众人食用数月。各类种子、农具也都安置妥当,还有一些打造兵器的工匠和工具,以备不时之需。”

朱慈烺微微点头,说道:“甚好。但仍需检查仔细,不可有丝毫疏漏。此次航行,关乎大明命运,不容有失。”

朱慈烺又转身对士兵们说道:“众将士,此次出海,虽远离故土,但吾等肩负着复兴大明的重任。在海上,要严守纪律,听从指挥。遇到危险,要勇敢无畏,保护好船上的百姓和物资。”

士兵们齐声高呼:“遵命,殿下!”

朱慈烺深知,此去澳洲,万里迢迢,困难重重。海上有狂风巨浪、海盗侵袭的威胁,到了澳洲,还有与原住民相处、陌生环境适应等诸多挑战。但他凭借着来自未来世界的知识与见识,以及对大明的忠诚与信念,决心带领着这支舰队,驶向那未知的土地,开启大明复兴的伟大征程。

他望着远方的海平面,心中默默祈祷。他知道,这仅仅是一个开始,未来的道路还充满着无数的未知与挑战。但无论如何,他都不会放弃,他要在历史的长河中,书写属于自己和大明的全新篇章,让大明的旗帜在海外飘扬,重现昔日的辉煌。

在这三个月筹备期间,朱慈烺虽不能出北京城,但他通过秘密信件与各地的忠义之士联络。一些地方乡绅们虽身处乱世,但仍心系大明。朱慈烺向他们讲述了自己的海外计划,希望能得到他们的支持。一位乡绅动容地说:“殿下,吾等虽为草民,但大明养育之恩不敢忘。愿尽绵薄之力,助殿下一臂之力。”他们纷纷捐献出家中的财物、粮食,还有一些提供了自家的壮丁,参与到舰队的筹备和护卫工作中来。这些物资和人员通过朱慈烺安排的秘密渠道,被运往天津港。

朱慈烺在安排船上人员时,也费了一番心思。他挑选了一些有航海经验的船员,让他们负责船只的航行操作。对于学者们,他根据他们的专长,分别安排了研究澳洲地理、气候、文化等任务,以便更好地应对未知。士兵们则被分成不同的小队,轮流值守,进行军事训练,确保船上的安全。

同时,朱慈烺考虑到海上航行的枯燥和寂寞,还安排了一些乐师和艺人上船。他对乐师们说:“海上之行,艰难困苦,乐音可舒缓众人之心,提振士气。望诸位能弹奏出激昂之曲,让吾等在波涛之中,亦能心怀希望。”

当一切准备就绪,朱慈烺站在天津港的“兴明号”上,望着眼前的舰队和忙碌的人群,他知道,离别的时刻即将到来,而大明的命运,也将随着这支舰队,驶向那未知的远方。

朱慈烺在宫中筹备期间,还曾与几位他进行教学老师有过交流。这些老师也算见多识广。虽对朱慈烺的计划惊愕不已,但也表示愿意在力所能及之处提供帮助。他们利用自己在宫中的人脉和资源,为朱慈烺传递一些不易被察觉的消息,比如朝廷官员对局势的私下议论,以及京城内外兵力的调动情况等。这使得朱慈烺虽被困宫中,却能对外面的局势有一定的了解,从而更好地调整自己的计划。

有一次,朱慈烺收到消息,得知有一些朝廷官员对他在天津港的造船之事有所怀疑,并准备向崇祯帝进谏彻查。朱慈烺心急如焚,他赶忙通过老太监联系到在天津港的赵启山,让其暂时放缓造船进度,减少人员聚集,同时伪装成普通的商船修缮工程,以掩人耳目。并且,朱慈烺还让亲信在京城散布一些假消息,称天津港的工程是为了迎接南洋的朝贡船队,需要修缮港口设施和准备一些接待用船。这一计果然奏效,暂时打消了官员们的疑虑。

在与赵启山的通信中,朱慈烺还详细询问了造船的技术细节和遇到的困难。当得知造船所需的一种特殊木材供应不足时,朱慈烺通过老太监找到了一位曾在南方任职的官员,这位官员知晓南方有一处山林可能有这种木材。朱慈烺便秘密安排人前往采购,历经周折,终于解决了木材短缺的问题。

朱慈烺还考虑到,一旦出海,可能会面临语言不通的问题。于是,他在宫中寻找那些曾与外邦有过接触或懂得外语的人。虽然人数不多,但也找到了几位略通南洋诸语和一些西方语言的宦官和宫女。朱慈烺让他们对随行人员进行简单的语言培训,教授一些常用的词汇和语句,以便在海外交流时能够应急。

在秘密筹备舰队的同时,朱慈烺也没有忽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他在宫中挑选了一些珍贵的经史子集、书画典籍等,命人精心打包,准备运往澳洲。他对负责此事的人说:“这些典籍乃我大明文化之瑰宝,无论身处何地,都不能让它们失传。它们承载着我大明的智慧与精神,是我们复兴的根基。”

随着时间的推移,京城的局势越来越危急。朱慈烺一方面加快了舰队筹备的收尾工作,另一方面也在为逃离皇宫做着周密的准备。他让亲信绘制了详细的皇宫地图,标记出所有的秘密通道和可能的出口,并制定了多条逃离路线,以防万一。同时,他还准备了一些伪装的衣物和道具,以便在逃离时能够混入人群,不被轻易察觉。

终于,在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城破之前,朱慈烺带着朱媺娖成功逃离皇宫,踏上了前往天津港的艰难旅程。一路上,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躲避着叛军的追捕,向着那最后的希望——天津港前进。当他们看到天津港停泊的舰队时,朱慈烺知道,他们离复兴大明的梦想又近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