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34(1 / 2)丹水叮咚首页

梁栋手执铁笔,伏身宣传组、编辑部和广播站三合一办公室最东房间靠墙的书桌前,一笔一划在蜡纸的网格内刻字;铁笔尖利的笔尖划过蜡纸及衬在下面的钢板,在纸上显出白色文字的同时,发出着咯吱咯吱的细微声响。

最高指示: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我们正在做我们的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极其光荣伟大的事业。

在《引丹工程简报》报头右方的报眼位置刻完上述文字后,梁栋又用黑体二号大字在报头下方的头题位置刻下本期报纸的重头文章:《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引丹工程简介》。

《引丹工程简报》先期试刊是一张十六开的小报,对开四版,由双道林纸油印而成,初步商定为每周一期,每月四期,特殊情况下可以出版增刊;登载内容主要是范晓荷、小建和二木、老拽几个“记者”的作品,偶尔也有各营连文笔较好的“通讯员”送来的作品,大都是中央、省、地委的会议精神和领导指示,县指挥部最新的工作决策和工作动态,各营连的工程进展情况以及在火热的战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先进人物,等等。

为了保证《简报》的版面内容,范晓荷和小建、二木、老拽等“记者”每天都要深入各营连进行采访,回来后再动笔赶稿;稿件完工交由邵碧青把关签批后,方能进入编辑画版程序;为了达到记录时代、图文并茂的效果,指挥部还专门为编辑部配备了一部上海产的“海鸥”牌照相机。

编辑画版程序一般由范晓荷完成,也即在将稿件编辑后,根据其性质、类别、质量和字数,来决定其该在一版还是二版、该在头题还是倒头题、该在重要还是非重要的位置;编辑画版之后方能进入刻板、油印程序,由梁栋完成;油印完毕后再由各营通信员领回,下发至普通民工手中。

《简报》虽小,但却五脏俱全,社论、消息、评论、插图、照片甚至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类作品样样不缺;《简报》虽在试刊阶段,但其地位仍旧居高不下,被称为“指挥部的喉舌”,受到指挥部领导层的高度重视,每期稿件把关签批后,还要由宫德枚副指挥长亲自审定,油印出版后还要专人呈送县革委会。同样,《简报》也受到各营连干部的高度重视和普通民工的热烈欢迎。

上午十点左右,范晓荷悄步走进房门,放下挎包站至梁栋身后,用一种极其特殊的目光注视着梁栋;梁栋全身心的投入在蜡板刻写上,一点也未注意到范晓荷的归来。

咯吱咯吱——静寂的房间内,铁笔笔尖划过蜡纸的声音似乎更响了。

范晓荷抿嘴一笑,回头提起坐于火炉上的水壶,倒了一杯开水放在桌角,然后悄步站到梁栋身后,视线越过梁栋肩膀,凝视着蜡纸上面刚刚刻下的一行行文字。

因为太过投入,全身所有的力气似都倾注在了右手腕上,梁栋的额头、鬓角满是浸出的粒粒汗珠。

“梁栋,你歇会吧!”范晓荷心疼的说。

梁栋这才注意到范晓荷的归来,不过头也没抬,只嘬嘴吹去蜡纸被铁笔笔尖犁出的一行细微白色颗粒,答:“不累。这点小活算得了什么,我们在工地上每天背石头的活路只怕比这还要重上几百倍哩……”

“那你……左手的伤没事吧?”范晓荷又问。

梁栋依旧头也不抬的答:“没事。就是伤口处稍微有点发痒,估计是在长新肉哩!”

咯吱咯吱——静寂的房间内,铁笔笔尖划过蜡纸的声音似在奏响一曲美妙的音乐。

范晓荷走回自己办公桌前,翻翻近两日来采写的几篇新闻稿件,复又随意扔下,于百无聊赖中再次走到了梁栋背后。

梁栋倾注全力,仍在专心致志的刻着蜡板。

范晓荷呆立半分来钟,说道:“哎梁栋,你这样看一眼刻几个字,是不是有些效率太低了?要不我拿着稿件在旁边读,你只管一边听一边刻好了!”

“不不,就这样好了。”梁栋依旧头也不抬,“你知道在学校时候,我的听写能力就是全年级最差的……”

范晓荷无计可施,在梁栋身后转悠两周,虽然脚步稍稍有些加重,但梁栋却似根本没有听见一般;范晓荷只好第三次站在了梁栋身后,皱眉片刻,忽然抿嘴一笑道:“梁栋,大冷的天儿,瞧你这汗出的!”

说完便从口袋掏出手绢,伸手去擦梁栋额头和两鬓上的汗粒。

梁栋急忙把头歪向一侧道:“别别,等把这一版刻写完了,我自己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