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羽点头称是:“正是如此。它能助我们在大义与小情之间找到平衡,让内心不再迷茫。你看那阳明先生,一生历经风雨,在困境中不断思索、践行,其心学方能流传千古,启迪后人。我们虽身处江湖,亦可比照先生,以心学为指引,探寻自己的道路。”
苏然深吸一口气,仿佛心中的重负稍有减轻:“林兄之言,如醍醐灌顶。我之前太过混沌,如今经你这一番讲解,对自己的信念与追求似有了新的方向。我当好好研习这阳明心学,在事上磨炼自己,努力达到致良知与知行合一之境。”
林羽欣慰地笑道:“苏兄既有此决心,定能有所悟,有所得。日后你我可多多交流心得,共同在这心学之路上前行。”
苏然拱手行礼:“多谢林兄指点迷津,苏然定不负所望。”
此后,苏然时常诵读阳明先生的著作,在日常的行侠仗义、与人交往中,皆以心学为则,不断反思、实践。每一次拔剑,每一次抉择,都比从前多了几分笃定与清明。而他与林羽也常常在月下、在旅途,探讨心学的深意,彼此的心境与修为都在这交流与实践中缓缓提升,于这江湖乱世之中,走出属于他们的心学践行之路,向着心中的大义与小情兼顾之境,坚定地迈进。
苏然目光紧锁林羽,满脸纠结地问道:“林兄,那我到底该不该杀她?如今我反复思量,仍难释怀。若依阳明心学之‘致良知’,婉清虽因仇恨行恶事,但她亦有可怜之处,我当时举剑斩杀,是否违背了良知?可若不杀,她又欲置我等及同伴于死地,且那众多村民受瘟疫之苦也亟待解脱。这其中的是非对错,我实难判定。”
林羽微微皱眉,沉思片刻后说道:“苏然,此问极难作答。从一方面看,婉清施毒祸及村民,又对我们痛下杀手,在那危急关头,你为护己护友,为阻止瘟疫蔓延,挥剑相向似乎情有可原。这是基于当下情境的本能反应与对多数人利益的考量,可算作对‘善’的一种维护,未完全背离良知。”
苏然紧咬下唇:“但我杀了她之后,内心满是愧疚与自我怀疑,这又是为何?”
林羽轻叹一声:“这便是因为你内心深处的良知在拷问。你看到了她的痛苦过往,看到了她与那蛤蟆的情感羁绊,意识到她并非纯粹的恶。而杀她这一行为,虽解了眼前之危,却与你心中对生命的敬重、对化解仇恨的期望产生了冲突。这说明在那瞬间,你虽迫于形势做出了选择,但你的良知并未被完全蒙蔽,仍在事后对你进行谴责。”
苏然痛苦地摇头:“那我当时究竟该如何做才是遵循良知与知行合一?难道真有更好的办法能两全?”
林羽抬头望向远方:“或许在理想之境,若能有足够的时间与智慧,你可以尝试化解她的仇恨,找到既能平息她怒火,又能拯救村民与同伴的途径。但在那千钧一发之际,我们难以苛求完美。你所能做的,是在日后类似情境中,凭借对良知更敏锐的洞察与更强的把控能力,做出更契合心学之道的选择。如今,你不应一味沉溺于自责,而应将此作为深刻的教训,在往后的修行中不断提升自己在善恶抉择时的定力与智慧,使自己的知行更紧密地合一,让良知在面临复杂局面时能清晰地指引你的行动,而非被混乱与危急扰乱了判断。”
与林羽分别后,苏然独自一人站在荒郊小道,望着天边的落日余晖,自言自语道:“罢了罢了,世间的万事都是抉择而已。其实有时候也不分对错的,只要找到自己想做的目标就可以了。又换而言之,根据阳明心学说的致良知,只要做到事后不后悔就可以了,不悔便是致良知了,而至于抉择总是难以完美的。《道德经》有云:‘大成若缺,其用不弊。’世间诸事皆有缺漏,本就难以尽善尽美,如那月圆月缺,花开花落,皆在自然之道中蕴含着不圆满。我在那山洞中的所为,虽有遗憾,然已过去,唯能以此为鉴,日后行事遵循本心,于这不断的抉择里,寻得一份属于自己的平衡与安宁,不被世俗的善恶评判全然束缚,亦不肆意妄为,只在这江湖的风雨中,坚定地朝着心中大义与小情共融之处前行,纵使前路坎坷,亦无愧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