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城郊,一片空旷的场地被临时征用,这里尘土飞扬,人来人往,喧闹嘈杂。
文天祥身着一袭朴素的布衫,身姿挺拔,眼神坚定而炽热,他站在场地中央的高台之上,周围聚集着一群群神情各异的百姓。
阳光炽热地洒下,照在人们的脸上,汗水不停地流淌。文天祥望着台下那一张张或年轻稚嫩、或饱经沧桑的面孔,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感。
有对这些百姓的怜悯,他们本应在和平的岁月里安居乐业,如今却因蒙古的侵略而被迫面临抉择;有对他们能前来响应募军号召的感激,在这国难当头之际,每一个愿意挺身而出的人都是大宋的希望之星。
他清了清嗓子,声音洪亮而激昂,在场地中回荡:
“诸位乡亲父老,我是文天祥。如今天下,蒙古胡虏肆虐,我大宋江山社稷岌岌可危。襄阳被困,战火即将蔓延至我等家园。你们可曾看到,蒙古军队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百姓们流离失所,惨状令人发指。”
说到此处,文天祥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悲愤,他稍作停顿,让百姓们有时间去想象那残酷的画面。
人群中开始有了低声的议论,人们的脸上露出担忧和愤怒的神情。
“我大宋养育我们,给予我们安宁的生活。如今,国家有难,正是我们报恩之时。我们怎能眼睁睁地看着蒙古人践踏我们的土地,残害我们的同胞?”文天祥的声音越发高亢,他用力地挥动着手臂,以增强话语的感染力。
一位老者拄着拐杖,颤巍巍地说道:“文大人,我们也想保卫家园,可我们都是些普通百姓,没有武艺,能做些什么呢?”
文天祥微笑着,目光温和地看着老者,说道:“老人家,您的担忧不无道理。但保卫国家,并非仅靠武艺高强之人。在军队中,有各种分工。有力气的,可以搬运粮草、器械;有眼力的,可以担任了望、侦察;有厨艺的,可以为将士们做饭,让他们吃饱了有力气杀敌。每一个人,都能在自己的位置上为抗蒙大业贡献力量。”
老者听了文天祥的话,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说道:“文大人,您说得对。老身虽然年迈,但还可以为将士们缝补衣物,做些后勤之事。”
文天祥心中一暖,说道:“老人家,您的这份心意,便是大宋之福。”
这时,一位年轻的后生站了出来,他身材魁梧,眼神中透着一股倔强和勇气,说道:
“文大人,我叫赵轩,本是富家子弟,但如今国将不国,家又何以为家?我愿弃家从军,跟随大人上阵杀敌,保卫大宋!”
文天祥看着赵轩,心中满是欣慰,说道:“赵轩兄弟,你有此等决心,实乃大宋之幸。但你要知道,战场上刀枪无眼,生死难料。”
赵轩毫不犹豫地说道:“文大人,我不怕。为了大宋,为了家人,我甘愿抛头颅、洒热血。”
赵轩的话赢得了周围百姓们的一片喝彩声,许多年轻人受到他的鼓舞,纷纷站出来,表示愿意参军。
“我也要参军!”
“我虽然不会武艺,但我可以帮忙运送物资!”
一时间,报名参军的百姓们络绎不绝。文天祥看着眼前的场景,心中充满了感动和希望。
他立刻安排手下的人开始登记报名者的信息,并组织他们进行简单的编队。
在场地的一侧,有几位经验丰富的老兵正在对一些年轻力壮的新兵进行基本的军事训练。
老兵们手持长枪,示范着刺杀的动作,口中大声喊道:“刺!收!刺的时候要用力,脚步要稳,眼睛看准目标!”
新兵们则认真地模仿着老兵的动作,虽然他们的动作还略显生疏,但每个人都神情专注,努力地学习着。
“大家不要着急,慢慢来。只要用心练习,你们都会成为优秀的士兵。”一位老兵鼓励道。
在另一个角落,一些妇女和老人自发地组成了后勤队伍。她们有的在为士兵们缝制衣物、鞋子,有的在准备干粮和水。
一位妇女手中拿着针线,飞快地缝着衣服,口中说道:“咱们虽然不能上战场杀敌,但也要让将士们穿得暖、吃得饱,这样他们才能安心打仗。”
文天祥在人群中穿梭着,他关心地询问着士兵们的情况,鼓励他们努力训练。
他深知,这些新兵虽然热情高涨,但缺乏实战经验和系统的训练,要想在战场上与蒙古军队抗衡,还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文大人,我们这样临时拼凑起来的军队,真的能打败蒙古人吗?”一位新兵有些担忧地问道。
文天祥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