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80章 和安想做广播员(1 / 2)四合院:重生七六年的何雨柱!首页

张和安这个小妮子其实就是生活在蜜罐里面的花朵,她今年十六岁,虽然经历过一些比较困难的时代,但是那个时候她还是太小了,她对那些困难记忆不是很清楚,她更多的是幸福。

所以她才会说出自己想要的工作,要工资高,轻松,还要福利好。

刘美娟虽然骂了她,但是这一声骂也没有多少的恶意,就是一种对女儿的教训,仅此而已,而在场的人听到张和安的要求也不会感觉多么的厌恶,反而是感觉小丫头没有多少的心机。

很无奈的一个事实,那个时候的城里人比农村人要幸福很多。

六七十年代,农民的收入主要来自农业劳动,大多是集体经济下的工分制。

根据当时的统计数据,农村人均年收入仅几十元人民币,而城市居民人均收入则高达农村的2-3倍。

城里人除工资外,还有粮票、油票等物资分配补贴,基本能满足日常生活所需,而农村家庭不仅收入低,还要交农业税,生活捉襟见肘。

城市居民普遍住在国营单位分配的集体宿舍或公房,享有自来水、煤气等基本生活设施。

反观农村,许多家庭住的是土坯房或茅草屋,饮用水主要来自井水或河流,日常用火烧柴取暖和做饭。

此外,城市的食品供应有国家保障,而农村则完全靠自给自足,遇到自然灾害年份常常面临粮食短缺。

一位70年代农村长大的老人回忆,饥荒时,一家人以野菜、树皮果腹,这样的经历在城里难以想象。

城市里,子女有较稳定的上学机会,学校教学资源相对集中,接受基础教育的可能性更高。而在农村,由于经济困难和人力需求,孩子常需帮忙种地,上学变得奢侈。

医疗条件的差异更为显著,城里有固定医院和医护人员,而农村基本依靠“赤脚医生”,看病难成为常态。

河南农民老李,1967年,他的家庭年收入仅48元,冬天缺少棉衣,全家靠编草鞋贴补生活。

而他的同乡小张通过“参军进城”,成为城镇工厂的一名工人,月工资22元,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两人再聚时,小张已能为家里买缝纫机、电风扇,而老李的家依旧破败。

这是无奈,也是现实,所以说张和安此时的想法有些超前,但是却并不是当时城里幸福的姑娘说不出来的,而且就在张和安说完之后,何雨柱还就真的给张和安想到了一个工作岗位。

“和安呀...。”何雨柱微笑着看向张和安道:“你对广播有没有兴趣。”

“广播...?”张和安电视也不看了,连忙凑到了何雨柱的身边道:“大大哥,是不是就是海棠姐姐以前做的那个工作,红星轧钢厂的广播员?”

何雨柱看着张和安的聪明劲也是露出笑容道:“对...你还真聪明,海棠上次和我说了,她们的广播室里面的广播员要嫁人了,而且是嫁去随卫士离开四九城。

所以说这广播员的位置,她暂时替代,你要是愿意做广播员,那我就去找李厂长,和他说一声,问题应该不大,后面你就只要跟着你海棠姐姐学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