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5章 工人工装的地位(1 / 2)四合院:重生七六年的何雨柱!首页

“叮铃铃...叮铃铃...。”

下午16点的时候,红星轧钢厂下班了,厂门口一辆辆自行车被退出了厂门,跟着骑上回家,此时的年代,大家的衣服都是工服。

可以说工服,那绝对是那个时代最帅气也最有地位的服装。

现在的工装五花八门,质地越来越考究,式样越来越时尚。

有些企业现在的工装如果不是服装上的商标和企业名称,几乎赶得上名牌服装了。但可惜当时,工装的社会地位却正好于这种质地和式样成反比。

现在人们除了上班和出席一些单位举行的大型活动穿着之外,其他的一些私人场所,出门走亲访友参加一些社交活动等,却都不好意思穿出门了。

一个最简单的理由,就是没面子。谁家里没有几套衣服?穿着工作服出门,家里是不是“混”得没衣裳穿了?

现在看来穿着工作服出入社会是“丢人”。

但要是放在几十年前,尤其是在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直到八十年代的上半叶,那可就大错特错了。

那时候的工作服没有现在的质量好,基本上都是劳动布的面料,式样更是“土得掉渣”,但是穿在身上却丝毫不亚于今天的任何一种世界名牌服装。

因为一套工作服穿在身上,那就是一种社会地位,是拿工资的商品粮户口,别看工资不高,但一个人就能养活一大家子。

在农村,谁家有一个“大工人”,在村子里讲话都是“沉甸甸”的。

工人不仅到月就能开工资,拿着粮本到粮站就能买到平价粮,在老百姓的眼中,工作服也就是“干部服”,而且再普通的工人都远比村子里面的村长这些人“吃香”得多。

那时候大型的工厂常按照上面要求向农村派驻工作小组,有些工厂从自身的利益考虑,一般品质优秀,能干工人不派,专门派一些老弱病残或车间不好安排的人员去“滥竽充数”。

好在一些地方要求不严,工人只要派人了,自己负责吃住,不给农村的村子增加负担就行了。

红星轧钢厂里有一个老洪头,五十多岁,干瘦干瘦,老婆也离婚了,工作没精打采。而正在这时,厂里要组织工作小组下乡,找不到“合适”的人,厂里的人一拍脑袋,就派老洪头了。

就这样老洪头摇身一变就成了“工作小组”了,和其他几个工厂派出的人一道,去了离四九城一百多里的一个偏远农村。

老洪头走的时候就是一身劳动布的工作服,其实一向不太讲究的老洪头也没有别的衣服。

但是,让全场一千多号领导和工人做梦也没想到的是,半年过后,老洪头回来了,而跟在老洪头身后竟然还有一位如花似玉的大姑娘,一问才知道这是老洪头刚刚娶的老婆。

人家就在老洪头“工作小组”下去的那个村子,不仅是当地的一枝花,还是一个小学教师呢。

让人们不解的是,这么一个年轻貌美的大姑娘,到底看上年过半百的老洪头哪点了。

老洪头在厂里不仅“混”的不怎么样,女人更没有看得起他的,原来的老婆之所以跟他离,原因就是因为他有点窝囊。

没想到现在走“桃花运”了。

许多年以后,这位当年的“一枝花”才向人们吐露心迹,当初之所以看上老洪头,并跟他结婚。

看上的就是他那一身工作服。自己虽然是小学教师,但并不是正式教师,离不开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