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0章 神秘地龙族(2 / 2)侠影天涯首页

红叶看着婉儿纯真的笑容,心中一动。

就在这时,天空中绽放起绚丽的烟花。璀璨的光芒照亮了整个夜空,原来是附近村庄的人们在庆祝丰收。

红叶和丹丹并肩站在孤柏下,望着天空中绚丽多彩的烟花,心中充满了喜悦和幸福。

夜空中的烟花如梦幻般绚烂,映照出他们脸上陶醉的神情。

“丹丹,这是我此生见过最美的景色。”红叶轻声说道,眼神中流露出深深的满足。

丹丹的脸上泛起红晕,宛如盛开的桃花般娇艳动人:“只要公子喜欢,以后可以常来。”

她的声音轻柔甜美,如同夜莺的歌声。

然而,就在他们沉浸在这美好时刻的时候,突然,一阵嘈杂的脚步声打破了宁静。

只见村长带着一群村民急匆匆地朝这边赶来。

还未等红叶和丹丹反应过来,村长和村民们已经来到跟前,不由分说地抓住丹丹就要带走。

红叶见状,立刻挺身而出,拦住了他们的去路,大声喝道:“你们这是干什么?为何要强行带走丹丹?”

村民们面露难色,眼中满是恐惧和无奈。

村长看着红叶,叹了口气说道:“公子,您有所不知啊。这附近有一个叫老龙窝的地方,传说那里住着一条恶龙。每年都需要我们送上一位年满十八岁的黄花闺女作为祭品,否则它就会让黄河泛滥,给我们降下灾祸。今年,轮到了丹丹。”

红叶眉头紧皱,说道:“这都是无稽之谈,哪有什么恶龙,不过是江湖中的一些恶人的手段罢了。”

村民们听了,纷纷摇头,脸上充满了绝望。

一位老者走出来,扑通一声跪在红叶面前,哭着说:“公子,我们也不想这样啊,可是这些年,只要我们不送祭品,就会有灾难发生。我们实在是没有办法啊。”

其他村民也跟着纷纷跪下,哀求道:“公子,您就救救我们吧。”

红叶心中一软,扶起老者,说道:“各位乡亲请起,我定会想办法解决此事。这所谓的恶龙,我倒要去会会它。”

村长犹豫了一下,说道:“公子,既然您决定帮忙,那就让您带着丹丹去老龙窝献祭吧。也许,您能在那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红叶点了点头,带着丹丹跟着村民们前往老龙窝。

一路上,丹丹的眼中充满了恐惧,但红叶不断地安慰她:“别怕,有我在,不会让你受到伤害的。”

终于来到了老龙窝,这里阴森恐怖,弥漫着一股诡异的气息。

一个巨大的洞穴出现在眼前,洞口弥漫着雾气,仿佛通往未知的深渊。

红叶让丹丹躲在身后,自己小心翼翼地朝着洞穴走去。

就在这时,洞穴中传来一阵低沉的咆哮声,令人毛骨悚然。那声音仿佛来自地狱深渊,带着无尽的威严与压迫。

红叶深吸一口气,运起内力,大声说道:“何方妖孽,竟敢在此装神弄鬼!”

他的声音中气十足,在洞穴中激荡回响,显示出他毫不畏惧的决心。

随着他的声音回荡在洞穴中,并未有一只巨大的怪物走出。

反而是一个深沉的声音从黑暗深处传来:“哪来的黄口小儿,在本尊宫外大放词掘。”

红叶心中一凛,却并未退缩。

他回头看了一眼瑟瑟发抖的丹丹,安慰道:“别怕,我进去看看。”

说罢,便拉着丹丹的手,小心翼翼地走进洞穴。

老百姓们在外面焚香磕头,祈求平安。

红叶带着丹丹沿着洞穴前行,只见这洞穴如同一个巨大的唢呐,外面宽阔,里面却有着迂回曲折的通道,越往下空间越小。

经过一番艰难的摸索,他们终于在地下三百米处发现了一个神秘的族群。

这里的人们身材矮小,全都不到一米高,自称地龙族。

红叶观察着他们的生活环境,发现他们生活在暗河之上,靠着独特的方式生存。

这些年他们索要外面的女子,并非为了什么邪恶目的,只是为了改善族人的身高。

通过与外界女子的生育繁衍,部分族人的身高已经能够长到一米六七。

原本,地龙族准备反抗外界的误解和压迫,但红叶内力深厚,一现身便展现出强大的实力,将他们的反抗之意全部镇压。

面对红叶的强大,这七八百人的地龙族选择了归降,奉红叶为大仙。

只因地龙族的人们看到红叶身高八尺、孔武有力,且长相帅气,更重要的是,红叶身怀武功和医术,让他们心生敬仰。

红叶本想将地龙族迁移到地上生活,可丹丹却表示自己很喜欢这里,她看到了在此生活多年的长辈,这里宛如世外桃源,宁静而美好。

红叶见状,便改变了主意。

他命人带着书信去了地上,告知村长洞穴中的情况。

村里的人原本以为被送去的家人都已不在人世,如今得知他们还活着,都惊喜不已。

而且地龙族拥有丰富的地下矿产,十分富有。

村民们权衡利弊后,默认了这些地龙族女婿,并且宣称永世不对外人提起此事。

地龙族也承诺每年给村上提供百斤矿产,村里和地龙族继续保持着通婚往来。

红叶在离开之前,教导地龙族一些生存之道和与外界相处的原则。

他告诫地龙族要与村民友好相处,共同发展。

地龙族的首领石黑长恭敬地说道:“大仙放心,我们一定谨遵教诲。”

他的目光中充满了敬畏与感激。

红叶看着逐渐安定和谐的局面,心中感到无比欣慰。

他微微点头,再次叮嘱道:“石族长,日后定要约束族人,与地上村民友好往来,切不可再生事端。”

石黑长连忙应道:“大仙所言极是,我等定当铭记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