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乘着此刻其大部兵马尚在凉州,还未来的及到达京师的机会,迅速召外兵入朝加以遏制。
只恐其将来其野心不断膨胀之下,起了不该有的心思,到那时,敢问诸卿何人能挡!”袁绍当即反驳道。
“本初此言过矣!我观董公虽多有跋扈,但对我等士人向多有礼遇,其身处凉州那等边地荒凉之所,为求生存,难免多少会沾染些许羌胡习性,只需我等朝臣多以圣人之学教导匡正,未尝不可将其引入正途。
何况此番陛下退位,乃是出自自愿,我等在法理上并无太大道理对其进行苛责,圣人有云:“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
此番若是关东无故率兵入京,必将打破眼下朝廷好不容易形成的平衡局势,还望本初善加斟酌才是!”
众人顺着声音望去,却见发言者,乃是当朝大儒蔡邕,不由纷纷皱起了眉头。
他们怎么也想不明白,为什么蔡邕这样德高望重的大儒,竟会在此刻选择替董卓说话?
可若要众人相信其会投靠董卓,选择去替董卓卖命,只怕打死众人都不相信,毕竟,蔡邕的人品早已毋庸置疑,可是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在场的诸人,恐怕也只有来自后世的崔钧,方才清楚,蔡邕此举哪有什么深意,只不过是一名心思单纯的学者,出于对董卓提拔自己的感激之情,所做出的下意识的行为罢了!
就如同历史上董卓身死之后,世人多以唾弃,而唯独有蔡邕一人为其伤感而叹,也为此而被向来嫉妒他的王允,抓住把柄,而遭到杀身之祸!
所谓“君以国士待我,我则以死报之!”此无关乎人品,无关乎道德,只不过是蔡邕此人的天性使然罢了!
当然,若说其中没有其自己的私心,倒也不尽然。
按照历史上其在面对王允的迫害之时,宁愿遭受“黥首刖足”的刑罚,也要追求继续完成汉史的愿望,可见修史一事对于他的重要性。
而此刻,他若要想继续完成自己的这个愿望,就必须保证朝廷一如既往地稳定。
毕竟,没有朝廷的支持,光靠其一人,要想修纂一本,如同史记般光耀千古的史书,根本就不现实!
而眼下能帮助蔡邕实现理想的,也恰恰只有董卓!
当然,这也仅仅是崔钧自己的猜测,只不过,若是能稍稍延缓一下关东诸侯起兵的时间,对于崔钧接下来的计划多少也能起到一定的帮助。
毕竟,此时的董卓与历史上那个背负各种恶名的魔王不同,由于崔钧的多次干扰,使其名望威势远不如历史上的董卓。
使得其行事较之以往,显得更小心谨慎了不少,在对朝廷没有取得压倒性的优势之前,恐怕其尚还不至于真正的撕破脸皮。
遂助言道:“蔡公此言有理,在我看来,眼下董卓应该也还尚未做好真正与朝廷翻脸的打算。
毕竟,眼下在关中尚有皇甫公三万精锐兵马坐镇长安,一旦其有动作,只需让皇甫公封断道路,切断其与凉州的联系,其麾下兵马军心必将大乱。
再加上京中还有我手中的这近万人马没有掌控,除非是董卓疯了,否则必不会轻举妄动,是以此事,本初尚需多加考虑才是!”
眼见崔钧亦是如此反对自己的想法,袁绍心中不由一阵烦躁,但自己内心深处的那个想法,又不好直接暴露在众人眼前。
是以只能勉强一笑,口头表示自己定会回去与自己叔父多加商议后再作打算!
在与众人简单搪塞几句后,便随便找了个理由,匆忙离去!
崔钧见状,亦是与众臣作别道:
“诸位,眼下今日的事情已了,我也差不多该回去向太后和陛下复命了。
此次,虽然未能完全阻止董卓废帝的计划,但眼下多少是缓和了下董卓和朝廷间的矛盾。
接下来只要诸位能好生扶持新帝,待其顺利长成之后,未尝不可再现当初大汉兴盛时的荣光!告辞!”
言罢,再次抱拳向众人行了一礼后,便领着麾下虎贲转身离去。
看着崔钧逐渐消失在众臣眼中的背影,一时间,众人各有所思。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接下来事情的发展,只怕绝不会像崔钧方才所说的那般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