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乃亮看着李元素打扰自己弟弟思路,正要发作。
卢小鱼头也没回的回答:“本派祖师郑钦安熟研《伤寒论》,本来就擅长经方,只是对扶阳之法有所发挥,以补不足而已。”
李元素记下来了,看来以后还要继续努力:“为什么会开小柴胡汤呢?”
卢小鱼依旧是那副淡然的表情:“你这个问题应该反过来问,为什么喝了小柴胡汤,有些症状改善了,有些却没改善。”
有些症状改善了……
这句话仿佛闪电一般,击中了李元素。
孟教授似乎对伤寒论也颇为精通,对应条文显现:
宋本伤寒第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第263条: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他脑海里马上开动。
当世医家对于小柴胡汤有极高赞誉。
甚至有了“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的共识。
这里的“但见一症”,指的是小柴胡汤四大症:
往来寒热。
胸胁苦满。
嘿嘿(默默)不欲饮食。
心烦喜呕。
柴胡、黄芩。
半夏、生姜。
党参、甘草、大枣。
李元素在脑海里迅速拆解了几遍。
从一开始认为单纯的感冒药,到后来的止呕药,再到疏肝解郁药……
最后,李元素摇了摇头。
张仲景经方之精,叹为观止,单纯从中药功效的角度去推测经方功效,是狭窄且徒劳的。
至今还有很多网友脱离不了,以寒治热,或者以热治寒的二极管思维。
看到有“热药、寒药”一起用,还会发出,“这人不会开药,寒热一起用,不就抵消了”的说法。
为什么后世医家会对张仲景,对经方发出由衷的感叹。
因为这方子是单纯用理论无法去构成的。
好在有了孟教授的知识,李元素得以稚嫩的思考:
柴胡、黄芩是寒凉药,清热。
半夏、生姜是辛温药,温里。
党参、甘草、大枣都是补虚药,补虚。
这可以解释大妈喝了之后,吃的好了(温里),睡得好了(清热),大便也正常了(温里),身上也有劲儿了(补虚)……
但这远远不能解释小柴胡汤的秘密。
李元素心中哀叹。
如果能彻底掌握小柴胡汤,可能立地成圣吧。
这种怎么努力都看不到尽头的感觉…还真的挺让人着迷的。
就在李元素思考的时候,那边卢小鱼已经开始动笔了。
李元素看过去。
这不还是之前的……不对,不一样,他把柴胡去掉了?
姜半夏,黄芩,党参,甘草,大枣……
干姜,黄连,煅瓦楞子,浙贝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