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部侍郎陈循率先作答:“自是百姓。”
胡濙补漏:“亦有达官贵人防患于未然。”
朱祁钰继续指点:“尔等口中的百姓是何种百姓?是京中原本的居民,还是外迁而来的外郊农户?”
作为坚壁清野政策的实施者——于谦回道:“是京中居民。郊外农户入京时正是秋收季节,皆携余粮入京。偶有欠收或家中负担较重者,我已嘱咐下属官员优先安排家中青壮赴通惠河清淤赚工饷。”
朱祁钰以指在案牍上划了条界限,再逐步细分:“京中居民家中存粮,多则三月,少则一月。而土木之败之消息传入京城不过十天,家中存粮尚足。这四两银一石的米到底是谁在买?”
彭时立马接话道:“自是家有余财之户。”
商辂补充道:“兼米商奇货可居,借势哄抬米价。”
素来刚直的王文怒目骂道:“那群抢米之人皆为虎作伥之徒。臣以为,当行明令,禁止民众抢购米粮,若无民众哄抬之举,米商自然降价。”
这么快就已经联想到供求关系决定价格涨跌了,不愧是大明智商金字塔尖的一群人。
“禁?”朱祁钰呵呵一笑,“禁的了吗?禁的完吗?诸位公卿爱民之心,朕皆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但动辄行国之公器,明令禁止,叠床架屋,人浮于事,看似爱民,实则害民。卿等忘了王相公青苗之害焉?”
看似爱民,实则害民。
此句如惊雷,群臣惊颤。
后陛下又提起王安石的青苗法。
王相公本意是好的,荒年由官府以低息支借青苗米粮,待丰年时百姓如数奉还,但下面的底层官员执行坏了,高贷放出,低贷入库,专吃利差。
特别是王安石将青苗法纳入官员政绩考核后,基层官员更是疯狂,不单吃息差,更是强行放贷,若来年无粮可还,卖儿鬻女也得将欠粮缴上。
推行十余年,北宋的税收体系基本除了崩盘局面。
说一句北宋亡于变法,不算言重。
这也是为什么明清两朝文臣谈变法而色变,实在是王安石变法带来的教训只够深刻。
朱祁钰由青苗法将话题拉到“冗政疲民”之上,无非是朝堂将权利发放到基层,却又缺乏有效管理,基层的官吏鸡毛当令箭,或为私利,或急功近利,往往一项“爱民仁策”执行成一项“害民暴政”。
众人瞬间被点醒,齐齐倒抽一口凉气,圣上就是圣上,其眼光之长远,思虑之绵详,圣恐莫及。
王文锁着双眉,凝思苦虑,随后缓缓道:“启禀陛下。眼下抢购米粮者虽是京中富余之户,但若是朝廷不加以遏制这股涨价之风。待十天半月后,恐要波及京中平民百姓。敢问陛下,于此何解?”
王卿又点出了关键,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市场和朝廷到底该怎么让一个国家财政呈稳定上升趋势。
朱祁钰朝着商辂看了一眼,颇为认可道:“商辂所言,有一句话,朕深有所感。商贾逐利,以名诱之。然商贾本质,还是唯利是图。以名诱之,不如以利诱之。陈循,你以购军粮为名,大力收购市上存粮,有多少买多少。”
陈循愣道:“陛下,现在京粮可是四两银一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