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见多喜高举着信,扬声喊道:“侯爷,从青州府来的一封信!”
青州府?
周显庸一愣,随即大喜道:“赶快拿过来!”
那俩江湖术士走了已经三个月,这第一封信才回来,他都望眼欲穿了!
展开信,周显庸一目十行地往下看去。
洋洋洒洒三大页,有一页在诉苦,随后才说他们找到做玻璃最大那个厂了——只是厂子里生产的那些东西,不知道是不是侯爷所说的玻璃,因为当地人都叫“琉璃”。
但是尽管借用了侯爷的身份,依然只能进去参观了人家制作出来的玻璃成品,以及熔炉,至于技术,根本别指望学到。
此后又看了好几个比较小的厂子,做出的玻璃都不如大厂的品质好。最后找到一个年纪大了,从大厂里退下来的老师傅,花了一些钱,才让老师傅和他儿子,用他家很久不用的土炉,烧制了一些玻璃,虽然品质不如大厂的好,但和后面看的几个小厂也差不多。老爷子和他儿子都说,如果有许多钱投进来,能把所有的制作炉具、定型、降温的器具都改进了,作出的玻璃和大厂里的一般无二。
两位道长除了盘缠,把身上十几两银子,都留给了老爷子,磨了好几天,才说动老爷子带着他大儿子跟着来京城,帮忙建个烧玻璃的厂子。两道长还承诺,只要烧出玻璃,侯爷会给他们一百两银子。等培训出第一批能单独烧玻璃的徒弟来,他们两父子就可以回青州老家了。
一百两!
周显庸闭上眼睛,脑袋瓜嗡嗡的,简直是仔卖爷田心不疼!这才仅仅是请个师傅的价,后期起炉造玻璃,需要投入的金钱恐怕一百个一百两,都不一定够!
但明显,这两道士的办事能力还是相当强的。时间虽然拖得长了点,但总算给他把师傅请回来了。按写信的时间,是二十天前,他们说在发出这封信的同时,他们已经带着两玻璃烧制师傅从青州府起程了,这么算算,也就再有顶多十天工夫,也就回来了。
周显庸收起信,就赶快吩咐多喜,去后园子,把花园东边那块空地收拾一下,平整平整,上面不用的山石,倒腾到别处。
那块地大概有十几亩,原来是一个人工湖,但是由于好几年没有注水,早就干涸了,正好可以专门辟出来,等两位师傅来了,规划一下看看怎么建一个小玻璃作坊。
建炉的厂地先准备好,到时候两位师傅一来,马上可以准备动工,赶在秋天酒楼开业前,烧制出第一批玻璃,开业的时候,光这亮堂堂的房间就是一个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