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学勤欲染指西域,此时却有个不大不小的麻烦,便是横亘在甘肃与西域之间的关西七卫了。
关西七卫,是朱元璋在嘉峪关以西(今甘肃西北、青海北部及新疆)设立的七个羁縻卫所,又称“蒙古七卫”,因七卫首领皆为蒙古贵族。
有安定卫、阿端卫、曲先卫、罕东卫、沙州卫、赤斤蒙古卫、哈密卫七卫。
靖难之役期间,宋晟带领凉州卫内迁,将嘉峪关以东的防区留给了塞国,便是塞音十年设立的肃南府。
但关西七卫人家大明可没给你,这与云南西南方面仍有大明诸多宣慰司的情况如出一辙。
明塞两国交好,你要出去砍人家的小老弟,是不是不太好?
但天下者,兵马强壮者为之。以刘学勤的实力,砍了就砍了。
之所以一直拖着西域之事,一方面是顾忌吃相太难看,另一方面是关西七卫虽不是真空地带,其实也真没几个人。
起码有十几万平方公里的地面,总共也就万把来人。
就这,还有跑去玉门打工的。好在蒙古人的流动性比较大,这块地空出来,很快就有人补上,要不早就没人了。
当年傅友德西征时,翻遍河西走廊,才找到三万人口。要不是西域连蚊子腿都不如,他干嘛不占呢?
等刘学勤把甘肃经营起来后,关西七卫也渐渐恢复了些元气。那些蒙古贵族还是很懂事的,有事没事老往过来凑,连炒股都学会了。
虽然没有能上总山拜见塞音老仙,但也是跟一些官员私底下有来往的。刘学勤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并没有对这些人表现出格外的亲近。
所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关西七卫的蒙古贵族眼睁睁看见塞国人过上了烈火烹油的好日子,兵威之胜,简直闻所未闻。
他们太想换老大了,可是大明也很强,和塞国关系也好。有些话就不好说出口,弄不好就里外不是人。
现在嘛,刘学勤觉得是可以考虑收下这些小老弟了。
他对大明的那套羁縻统治也不感冒,说白了就是得了虚名又不想负责任罢了。
关西七卫的蒙古人除了向慕中原文化,比较有认同感之外,更重要是这些人都是信佛的,和再西边那些伊斯兰教徒有着宗教的藩篱。
想起伊斯兰国家,刘学勤也感到头大。东察合台汗国打下来不难,可若想要改变当地人的信仰就太难了。
他们的教义就注定了,只有伊斯兰同化别人的份,别的宗教很难改变人家。就说通婚这条,无论是嫁给伊斯兰教徒,还是娶人家女孩儿,都得信他们的教。
这就有些没道理了啊,要按这个思路走下去,全世界早晚都得信真主。
内心做了一番计较,刘学勤把棉花短缺问题踢回给内阁,要求每位阁臣出一份解决方案,还不许商量。
结果这帮人交上来的答卷令刘学勤大失所望。
张子茂先是乱拍一气,然后说举起铁拳,对大明施以颜色,好教大明知道,如今天下,我塞国才是主宰!
看着是很爽,可现实不是玄幻小说啊。
韩硼提出靠人不如靠己,还是要敢于投入,敢于研发,早日攻克氮肥的难题。这就是技术型官僚的好处,起码能找到症结所在。
如今钾肥、磷肥都有相当规模的产量,可氮肥主要还是靠农家肥。固氮的化学反应总是离不开高温、高压等极端条件,还需要特殊催化剂,即便找到解决方案,装备问题都不是一时半会儿可以解决的。
刘廌说要对等制裁,他大明做初一,咱们必须做十五。他敢禁运棉花,咱们就停了蒸汽机、钢材等物资的供应,迫使大明人回到谈判桌来。
关途的方案都不用看,一个字,干就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