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2章 大规模机器人建设项目的实施(1 / 2)火星,我来了!首页

火星上的晨曦缓缓铺展,将基地与荒凉的红色大地染上一层橙金色。李远站在指挥中心的观景台上,望着远处正有序运转的机器人施工队。这是火星历史上首次大规模机器人建设项目,也是一次彻底改变火星开发效率的尝试。

为了应对火星环境的极端性和人类劳动力的不足,地球上顶尖科技公司联合研发了一款名为“泰坦级施工机器人”的新型工程设备。这些机器人具备高度智能化的编程能力,能够适应火星的重力、风沙和辐射环境,并通过“群体协作算法”完成大规模的建筑任务。

“这些机器人不仅仅是工具,它们是一个生态系统。”项目负责人布鲁诺在启动仪式上说道。

泰坦级机器人分为五个主要类别:

地基挖掘机:配备强大的钻探装置,能够快速穿透火星坚硬的地壳,稳定建筑基础。材料处理机器人:通过内置的纳米分拣技术,从火星土壤中提取矿物,用于建材制造。结构装配机器人:配备模块化施工手臂,精准拼装建筑构件。物流运输机器人:依托磁悬浮轨道网络,在各建筑点之间高效输送物资。环境适应机器人:负责清理风沙、调节温度,确保施工环境稳定。

每一类机器人都经过专门的优化设计,确保它们能在火星极端条件下长时间无故障运行。

随着机器人系统的全面部署,施工效率提高了十倍以上。短短两个月内,机器人已经完成了五座新型模块化建筑的搭建。这些建筑将作为移民者的生活区、科研实验室和储备中心使用。

“这几乎是一场奇迹。”布鲁诺兴奋地向李远汇报,“以前需要半年才能完成的项目,现在不到一个月。”

然而,奇迹背后也伴随着隐忧。机器人项目的成功让部分移民担忧,他们是否会逐渐被机器取代。

在移民社区的广场上,矛盾逐渐显现。一些移民组织开始抗议机器人大军的扩张,认为这将进一步压缩他们的就业机会,并可能导致社会分化。

“人类不能沦为科技的附庸!”抗议者打出标语,高呼口号。

李远出现在抗议现场,试图平息冲突。他走上讲台,沉稳地说道:“机器人不是我们的对手,它们是我们的工具。火星的建设规模太大,仅凭人力无法完成。如果我们想让下一代拥有一个宜居的火星,这一步是必须的。”

尽管李远的发言暂时平息了骚动,但他心里清楚,这场关于人类与机器关系的争论,将会是火星移民社会长期面临的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