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古镇,是一块人杰地灵的宝地。
由于地处偏远的山区,又不属于兵家必争之地,在抗战烽火烧遍全国的艰难岁月里,这里倒是一片净土,世外桃源。
这里地处长江南岸,属于武陵山余脉,由西向东连绵起伏。南北两条蜿蜒起伏的山脉两相对立,形成一道狭长的河川。
河面宽不过十丈,平时河水平缓清澈见底。水中的小鱼成群结队游上游下,十分喜人。
只有在山洪暴发的时候,洪水汹涌奔腾,卷起丈来高的巨浪,拍击着两岸的河堤,吞噬着岸边的农田,房屋。
古镇向西通仙阳、洋溪、包谷坪至雾都。向东达安南、藕池湖、到汉口。
向南下至滨市、入洞庭、到长沙。从古至民国时期,是茶马古道上的一条必经之路。
河的南岸是一座陡峭的山崖,百十丈高。像斧砍刀削似的垂直挺立在镇子的对岸。
石壁上、下遮天蔽日,山巅云雾缭绕,人迹罕至。只有鹞鹰在它的山顶、周边盘旋,此山名为——鹞鹰岩。
石壁间有一个很深的山洞,传说曾经有两个和尚在此山洞修行,也不知过了多少年。
一日,有两位仙人云游到此,看到此山地势险峻,仙气萦绕,断定此山颇有灵气,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
随之,就在此山中间开凿一条仙道,链接天道之灵气。让此地人才辈出,繁荣昌盛。
于是,两人从石壁两端,向中间开凿。可是当凿到两人快连接时,发现错开了,变成了一上一下两条半截路,不在一条直线上。
就在这时,他们听到镇子里的鸡也叫了。两个仙人对望一眼,像泄了气的皮球,只得悻悻作罢,架起祥云回天庭去了。
洞中那几个修行的和尚,也不知什么时候,不知了去向。却留下了一个永久的名字——和尚洞。
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自此江南古镇也就成了这一带远近闻名的小镇。
古镇不大,但是麻雀虽小肝胆俱全,应有尽有。
小镇座落在河的北岸,河上有两座古老的屋桥。从西边进镇子的客商,都要从河的南岸走过屋桥进入上街,或者走过下屋桥进入下街。
小镇东西长不足千米,居住着百十户人家,分上下两条街。街道中间是青石板铺成的路面,干净整洁。
不少挑夫、客商、马帮在此路过。马蹄哒哒地敲打着石板 , 发出清脆的响声,伴随着骡马的铃铛声, 和着赶马人的吆喝声组成了一支和谐的交响曲。
街道两边都是木板做成的板壁屋,白天做生意,木板便一块一块的取下来,晚上再一快一块安装上去,那时叫梭板门,门上两边挂着灯笼 。
店铺一家挨着一家,麻花、烧饼、当地的特色小吃应有尽有。
有南货、杂货、还有马帮从外地驮进来的洋货。
下街比上街宽许多,有一所带四合院的小学。有药铺, 有烟铺、卖肉的、染坊、饭铺、布店、裁缝店、邮电所,还有客栈。
尤其是下街那家客栈的建筑,最具特色。主体房屋有四间铺面那么大,坐北朝南。
分楼上楼下,楼下是饭店,楼上是客房。它的廊檐下就是街道,廊檐的柱子与柱子之间装有一尺多宽的木板条凳。
过往的路人,客商,马队,累了都可以在这里休息,躲避雨雪。所以他家的生意特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