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30章 人类社会与网络世界(2 / 2)琳琅视角首页

敲诈勒索罪:如果通过网络恐吓他人以勒索财物,则可能构成敲诈勒索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条的规定,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侮辱罪和诽谤罪:如果通过网络进行恶意侮辱或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也可能触犯侮辱罪和诽谤罪。

应对网络恐吓的法律措施

保留证据:无论是书面的恐吓信件、短信,还是语音通话记录、视频等,都要尽可能保存好,这些证据在后续可能的法律程序中非常关键。

判断威胁程度并采取相应措施:如果是一般的轻微恐吓威胁,可向当地居委会、村委会或者单位反映情况,请求他们出面调解、制止;如果威胁较为严重,应当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

加强自身安全防范:在事情未得到彻底解决前,注意自身及家人的安全,必要时可采取一些临时的防范措施,如更换门锁、调整出行路线等。

网络暴力是指通过网络以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形式对个人集中发布的,含有侮辱谩骂、造谣诽谤、煽动仇恨、威逼胁迫、侵犯隐私,以及影响身心健康的指责嘲讽、贬低歧视等内容的违法和不良信息。这种行为本质上是一种语言暴力,其表现形式包括谩骂、诅咒、诽谤、侮辱、歧视、刺激、恐吓、虚构事实进行虚假陈述、编造不实信息,通过制作图片、视频等方式进行影射,“人肉搜索”等。

在中国,网络暴力缺乏具体的法律规定和司法解释,导致立案困难、取证艰难,受害者往往陷入维权困境。为了更有效地治理网络暴力,保障网民的合法权益,维护一个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2022年中央网信办发布了《关于切实加强网络暴力治理的通知》,要求网站平台进一步承担主体责任,并完善长期有效的工作机制。2023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面对网络暴力,个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保护自己:

1、保持冷静:在面对网络暴力时,尽量保持冷静,不要与施暴者对骂或回应,以免激化矛盾。

2、收集证据:保存相关证据,如截图、录音等,以便后续维权时使用。

3、寻求帮助:可以向网络平台投诉,要求删除不良信息;也可以向相关部门举报,寻求法律援助。

4、心理调适:如果感到心理压力过大,可以寻求心理咨询或心理辅导,保持积极的心态。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应对网络暴力,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网络世界不是法外之地。在网络空间中,法律同样适用,任何违法行为都会受到法律的制裁。网络空间虽然虚拟,但其中的活动仍然受到现实法律的约束和规范。

法律适用性: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网络行为同样受到法律约束。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明确规定了网络用户和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责任和处罚措施。

具体法律条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等行为将受到拘留和罚款的处罚。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也对网络犯罪行为进行了规定。

网络谣言的危害及辨别方法

危害:网络谣言可能挑起对立、引发恐慌、干扰公众认知、扰乱社会秩序,甚至危害国家利益和个人安全。例如,网络灾害谣言可能引起公众恐慌,网络恐怖谣言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网络食品及产品安全谣言可能损害企业声誉和经济利益。

辨别方法:辨别网络谣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文章发布的权威性:注意文章结尾是否有署名或标注出处,避免被作者主观臆测带偏。

内容观点的客观性:注意文章是否存在夸大事实、以偏概全、断章取义等表达方式。

浏览页面的健康性:避免浏览含有色情、浮夸等内容的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