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有妙抬手示意一位前排的金姓学子起身提问,那学子恭敬地问道:“金帝师,我是金家的金启文。您说要顺应自然之道,可若遇天灾,如洪水肆虐,危及家人与村民,我们是坐以待毙,还是奋起抵抗?这是否违背了道?”
金有妙微笑着回答:“金启文啊,顺应自然并非消极等待。洪水虽为天灾,亦是自然现象的一种失衡。我们修筑堤坝、疏导水流,此乃人力与自然的协作。就如同大禹治水,他顺水性而为,以疏导之法归流江河,这正是在洞悉自然规律后的积极作为,并未违背道,反而是对道的践行。”
这时,后排一位吴姓学子站了起来,说道:“金帝师,我叫吴子轩。您讲佛法让我们放下嗔怒,可若有人恶意欺凌,我们也不应反抗吗?”
金有妙轻轻摇头,耐心解释:“吴子轩同学,佛法的放下嗔怒并非任人宰割。当面临恶意欺凌,我们应以智慧化解,以慈悲感化,若不能,亦当以正当手段扞卫自身与他人尊严。此中尺度,需凭内心的善念与对佛法的领悟去把握,不被仇恨蒙蔽双眼,才是真意。”
孙家的孙悦儿也站起来提问:“帝师,我听闻冯家先辈曾在这金山村大兴土木修建学堂,此等作为是出于道与佛法中的何种考量?”
金有妙微微点头,说道:“孙悦儿,冯家先辈此举,既为传承知识,泽被后世,此乃顺应世间发展之道。于佛法而言,亦是一种大善之举,为众生开启智慧之门,积累无量功德,是将个人的善念与对家族、对村落的责任相融合,值得敬仰与效仿。”
金有妙一一解答完学子们的问题后,讲学也渐入尾声。他望着台下若有所思的学子们,语重心长地说道:“今日所讲,不过是道与佛法的沧海一粟,望诸位日后能在生活中不断感悟、践行。”言罢,便缓缓走下讲台。
金有妙一一解答完学子们的问题后,讲学也渐入尾声。他望着台下若有所思的学子们,语重心长地说道:“今日所讲,不过是道与佛法的沧海一粟,望诸位日后能在生活中不断感悟、践行。”言罢,便缓缓走下讲台。
金君宝迎上前去,满脸笑意:“小叔,王上,这一番讲学真是令学子们受益匪浅。现在就请移步到家中,父亲已在等候,准备了些许粗茶淡饭,还望二位赏光。”
道妙元和金有妙欣然应允,随着金君宝来到了金有田的家中。金有田早已站在门口,见他们到来,赶忙上前热情相迎:“王上,有妙,快请进。寒舍简陋,还望不要见怪。”
众人入内,屋内虽不奢华,但布置得井井有条,透着一股质朴的温馨。宾主落座后,金有田先是恭敬地为道妙元与金有妙斟茶,随后才小心谨慎地开口问道:“王上,我们国家以道治国,我心中却有一惑,这妙赞国以道学治国,可在这世间,人心复杂,欲念丛生,如何能确保众人皆遵循道义,不起妄念呢?”
道妙元端起茶杯,轻抿一口,沉思片刻后说道:“金哥,这确实是个关键所在。妙赞国以道学为基,重在教化与引导。从孩童起便开始灌输道之理念,让其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明辨是非善恶,以道德规范自身行为。同时,国家也设有相应的奖惩制度,奖励那些遵循道义的善举,惩戒违背者,双管齐下,以维护道之秩序。”
金有田微微点头,又问道:“王上,那在这农耕之事上,道学又有何指引?毕竟我等皆为庄稼人出身,农事关乎民生根本。”
道妙元放下茶杯,耐心解释:“在农耕方面,道学倡导顺应天时。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皆依自然节律而为。不违农时,不过度索取土地,保护生态平衡,如此方能使土地肥沃,庄稼丰收,百姓富足。这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在农耕中的体现。”
金有田听后,心中豁然开朗:“王上圣明,经您这一讲解,我等对道学治国在民间之事上的施行有了更清晰的认知,真是感激不尽。”
这一番问答,在屋内的茶香袅袅中,让众人对妙赞国的道学理念与实践又有了更深的探讨与感悟。